都是14亿人口,为什么中国满世界买粮食,印度却在大量出口粮食?

万事浮华 2024-07-20 00:55:42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连续6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国家粮仓储备充足,库存稻麦足以满足全国一年以上的需求。

相比之下,印度属于重度饥饿国家,很多印度人自己都吃不上饭。

然而我国却是一个粮食进口大国,自2015年起,我国每年粮食进口量持续维持在1亿吨以上。

但印度却是粮食出口大国,甚至印度总理还计划加大出口。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中国的粮食都去哪儿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部分内容存在杜撰情况。

中国和印度

首先,我们来看看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条件。

中国的总耕地面积约 1.7 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 0.09 公顷。

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均耕地面积达到 0.12 公顷,比中国多出 30%。

这意味着印度在粮食生产方面拥有更大的潜力。

在水资源方面,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为 2100 立方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更少,仅 1600 立方米,但印度降水多,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气候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但也面临着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

印度则得益于全年温暖湿润的气候,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另外,中国山地丘陵较多,平原相对较少。

印度则拥有广阔的平原,拥有 1.41 亿公顷的耕地,占国土面积的 46%,有利于大规模种植和灌溉。

这些自然条件的差异,为两国的农业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印度可以大量出口粮食,还有其他的原因。

印度出口粮食的原因

印度约有一半人口是素食主义者,这降低了对肉类的需求,相应地减少了用于饲养牲畜的粮食消耗。

同时,印度主要宗教禁止饮酒,这也减少了用于酿酒的粮食消耗。

这些因素使得印度的人均粮食消耗量相对较低。

而且印度的种姓制度导致贫富悬殊,统治阶级控制着大量粮食资源。

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他们倾向于将粮食出口到国际市场,而不是让全国人民吃上饭。

另外,印度需要通过粮食出口换取外汇,以支持国家经济发展。

由于印度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较弱,粮食出口就成为了其获取外汇的重要途径。

印度有充裕的劳动力,农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近一半。

还有,印度的粮食价格相对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近期,印度还抓住了俄乌冲突带来的市场机会,扩大了粮食出口。

土地制度也是印度的一大优势。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耕地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同时,印度对外国人取得不动产有一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农业利益。

而中国却并不是这样。

中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的原因

中国有着国内粮和进口粮食,但两者价格不同。

目前,中国国内粮价普遍比国际市场高 30%-50%。

这种价格差异使得进口粮食在经济上更具吸引力,即使国内粮食库存充足,仍然会选择进口部分粮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还有待提高,这导致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价格差异的直接后果是,国产粮食往往被收购入库,而价格更低的进口粮食则进入市场流通。

这种现象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影响国内农民的收益,但从整体经济效益来看,能够降低食品加工企业的成本,最终惠及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进口的粮食并非全部是主粮。

事实上,主粮如大米、小麦等的进口量相对较少,仅占总进口量的 15.4%。

非主粮占据了进口粮食的大头,其中大豆的进口量最为突出,占比超过 80%。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国内大豆产量严重不足,自给率低于 20%。

这意味着即使国内全力生产,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中国耕地资源有限,在保证主粮生产的前提下,难以大幅增加大豆种植面积。

目前中国大豆种植面积约 1.4 亿亩,而要实现自给自足,需要将种植面积扩大到 7.7 亿亩,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追求"吃得好"。

为满足这种改善型需求,中国进口了大量优质粮食,如泰国香米等。

这么一看,似乎印度比中国要好得多,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大量进口并不说明自己不行

虽然说中国选择大量进口粮食,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粮食短缺,只是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而印度却面临着一个更可怕的隐患。

印度农业高度依赖季风气候,但近年来季风降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这导致干旱或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尤其是今年气温偏高,更加影响作物生长。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一旦遇到强烈自然灾害,印度就会面临严重的粮食损失问题。

据估计,约 40%的粮食在供应链中流失或浪费,其中 20%的粮食甚至在进入市场前就已损失。

这是因为印度在农产品储存、运输和加工方面技术十分落后,无法保证百分百的利益。

而且印度国内化肥产能不足,严重依赖进口。然而,近年来国际化肥价格大幅上涨,给印度农业带来巨大压力。

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优化,发展形势良好。

特别是在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农业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通过培育高产优质品种、改良耕作技术、推广科学施肥等措施,中国粮食亩产量实现了显著提升。

以水稻为例,全国平均亩产从 1978 年的 367 公斤增加到 2020 年的 488 公斤,增幅达 33%。

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也有大幅提高。

其次,中国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抗灾能力。

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建成了大量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

截至 2020 年底,全国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 8 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40%以上。

粮食安全是全球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这一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

毕竟,"民以食为天",它不仅关乎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无论是在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在日常治理中,确保粮食安全都应该被置于优先位置。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耕地减少、人口增长等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真正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饭吃,这样大家伙儿才能太平,世界才能好好发展。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中国粮食产量年年丰收,为什么却从“出口国”变成“进口国”了?》

新浪财经——《中国2024年粮食进口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中新经纬——《官方释疑中国为何粮食丰收进口还增》

格隆汇——《重度饥饿的印度,还玩出口?》

大众日报——《瞰天下|人口持续增长,印度何以成为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海外网——《日媒文章 印度将成世界粮食消费市场主角》

0 阅读:0

万事浮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