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可爱到令人印象深刻;司和艾拉最后在摩天轮上互诉衷肠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整部作品自带的这种悲情的氛围让人想起来就顿觉悲伤……
但除此之外呢?这部在2015年上映的作品——《可塑性记忆》带给观众的感动难道仅仅只是停留在这种深刻但又显得有些宽泛的零碎印象之上吗?当然不!
这部作品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价值观,它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在作者心中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的多。
图1 艾拉剧照
番剧中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和内涵这部作品虽然是围绕着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人类社会相处的状态这个大背景展开的,但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却是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理想状态的探讨和具体表现。
1. 男主司的职场生涯
比如说男主虽然高考失利,但是他却被父母安排到了在这个世界观中比较吃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SAI社的终端部门工作,男主主要负责和SAI社生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Giftia”合作一起去回收即将到达使用年限的该公司的客户家中的Giftia产品,而到达使用年限的Giftia会逐渐失去记忆和人格,甚至有可能会暴起伤人,因此需要及时回收格式化,以便再利用。
照理说,如果部门里突然空降了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且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公司的新人,一般情况下很容易遭受排挤,但很明显男主很幸运,这个科室的成员对他都很不错,看男主态度端正,愿意踏实工作,部门前辈也愿意带他,这难道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职场关系吗?
2. 探讨有感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应该和人类建立怎样的情感联系
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主要都是围绕亲情这个主题展开的,主要阐述三个家庭对亲情的理解和分别时以各自的方式互道珍重。
爱德华虽然是Giftia,但是它的所有者早就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两位老人非常感谢这段时间爱德华的陪伴,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真的发展出了能够理解人类抽象的感情的感性思维,在抛开人工智能机器人寿命论的情况下,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有可能真的发展成犹如番剧中爱德华和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呢?
图2 爱德华与家人分别
番剧中的Giftia妮娜和她的奶奶构成的这个祖孙家庭的关系以及最后分别时的场景就比较贴近亚洲文化的真实反映了,我们亚洲人,尤其是我们传统的中国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一般会选择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
番剧中妮娜的奶奶起初多次阻碍司和艾拉的回收工作,最后艾拉被逼的“强行闯入”,还差点被人家赶出去。虽然番剧中表现的比较诙谐夸张,但是笔者认为妮娜和奶奶心里都十分清楚分别的日子是早就已经注定的命运,根本无法违背,只是两人都还无法接受罢了。最后还是妮娜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而妮娜与奶奶告别时对奶奶的嘱托虽然都是些生活琐事,但琐事虽小,却也最是深情。
图3 艾拉翻墙倒地
图4 妮娜对奶奶的嘱托
3. 善意的关怀、相互之间的尊重以及赤诚的爱有时会成为抵御无数风雨的力量
除了亲情以外,这部番剧其实还穿插了一些细想之下十分实用且能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的价值观。前面我们提到过,男主司是因为高考失利才机缘巧合的进入了SAI社的终端服务部门的。
他在与艾拉约会的途中因病倒下,在病床上自嘲自己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但是正因为遇到了艾拉,他反而觉得自己因祸得福。
我们的人生几乎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永远都是在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之后才有可能换来人生处境的大幅改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自暴自弃,既然人生的大部分时候都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那我们更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活在当下,努力在逆境中寻到积极向上的力量,然后靠近它,尽可能的团结它,如此便不算是糟糕的生命体验。
图5 司向艾拉吐露心声
在重刷《可塑性记忆》之前,我只记得司和艾拉的感情相当甜蜜,但当时并没有细想司和艾拉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相互传达爱意的。重新细看之后,我对于男女主对爱的理解竟生出了几分敬意。
也许是因为男主司自己在人生中遭遇了诸多挫折的关系,他总是希望艾拉能够尽可能过得快乐,不要太过于勉强自己,司对于艾拉的爱并不是索取,而是类似于守护、给予、分享之类的感情,他自己其实非常清楚真正的爱其实就是以各种方式使得对方由衷的感到幸福和快乐,如此才会有了以下司对艾拉的内心独白:
图6 司对艾拉的内心独白
相对而言,艾拉虽然也深爱着司,但一开始她选择的爱的方式是远离司,避免司在临别之时有痛苦的体验,这种做法其实就是逃避自己的内心的行为,但逃避最终解决不了问题,一味逃避的最终结果只是徒增遗憾。
这一点没人比香月更清楚了,毕竟,“和喜欢的人一起共度时光才是最开心的。”
图7 香月对艾拉的劝告
另外在这部番剧中一个细节令笔者深感震撼,它和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住当下”的生命体验。所谓“住当下”就是活在当下,过去已去,未来未来,只有当下才是最真实要紧的。
关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番剧中没有出现站队的行为,只是纯粹的展示了不同的选择背后人们的考量和实际结果,在回收米拉贝尔的时候,她的所有者即使要一次又一次重新认识米拉贝尔也还是愿意一次又一次重来,或许对于她来说,米拉贝尔无论失忆与否,只要她还陪在自己的身边,那么米拉贝尔就从未真正离开过。
图8 奶奶对米拉贝尔的看法
不过,艾露似乎不是这么想的,对于她来说,曾经的友人自关闭运行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永远的消失了,即便现在重新回到她的身边,她也不愿意把眼前的这个人当作自己友人的替代品,也就是说,在艾露的心里,Giftia早就已经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冰冷的机器了,它们既然已经像人类一样获得了相对应的情感,那就应该像一个正常人类一样去尊重。
因此,面对司对于如何面对艾拉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个问题,她才会有了下面这段话。
图9 艾露对司的劝告
番剧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坦白来说这部番里形象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真的比比皆是,关键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很有特点,哪怕是出场没有多少戏份的角色也能给人留下相应的记忆点。可以说制作组已经很用心了。
以这个部门科室的科长山野边先生为例,他待人真诚且平易近人。在科室内部他会和科室成员一起想办法解决科室遇到的问题,真切的征求科室成员的意见;而在公司总部,他总是肩扛重担,面对高层的压力和其他部门的排挤,他依然坚守初心,顶住压力,想和部员们一起实现心中的理想,这样的人值得敬重。
图10 山野边先生
除此之外这部番剧对于第一终端服务的每一位成员的性格塑造以及各自行事风格的塑造都有独属于各个人物独特的表现形式,而整部番剧对于各个人物形象和细节上的塑造又在艾拉最后对众人由衷的感谢中得到了升华,正因为整部番剧如此细致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才使得艾拉最后对于所有人的感谢不会显得突兀,而众人在看到艾拉的留言后各自的反映也证实了这一点,就光这一点我认为很多文艺作品都可以借鉴一番。
图11 艾拉对众人的感谢
以上就是我对于《可塑性记忆》这部番剧的一些感想和看法,希望能与各位看官产生一定的共鸣。书面作品落笔成章,影视作品铸就视觉盛宴,这部作品其实还有诸如作者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感的探讨、诙谐幽默的对话和表情包等不少细节可以细细品味,这里只做抛砖引玉,虽然看起来写了很多,但实际上我只是希望各位能够通过文章的笔触更加有代入感和方向感的去理解番剧的内涵,能够更加深入地走入人物的内心,走入作者的内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希望各位能够快快乐乐的看番,认认真真的生活,大伙儿一定要相信,希望一直都在,我也会继续努力!
也祝愿各位能遇见独属于你们自己的那个艾拉!
PS:文末附上几张我觉得不错的剧照。
图12 艾拉剧照
图13 艾拉剧照
图14 艾拉剧照
图15 艾拉剧照
图16 众人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