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发生在同一时期,为什么的结局却恰恰相反?

小龚趣谈历史 2023-01-10 15:05:58

在经过1840年、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晚清政府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武器在战场中的重要作用。在1861年1月11日,摄政王爱新觉罗·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 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洋务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而同时期的日本,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和祖·阿博特等率领舰队其中有两艘黑色的铁甲舰,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 黑船事件 "。面对美国的来访日本从梦中惊醒。明治维新也开始。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两个国家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以求自强,但是最后走上崛起之路的却是日本。现在看来我们真是难以释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看看这两个决定各个国家的命运的改革吧。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立了工部省,管理着全国的工业建设。除了投资铁路和矿山之外,工部省兴办的大部分是具有军事意义的重工业,通过对横须贺制铁所、横滨制铁所、石川岛造船厂、鹿儿岛造船所、敷根火药制造所等军工企业的合并、改造、重组,到1880年前后,日本已经建成两大陆军工厂:东京炮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大阪炮兵工厂(主要生产火炮),两大海军工厂:筑地海军工厂(主要修理军舰和生产武器)和横须贺海军造船厂(主要建造海军舰船)。1880年,由日本自己设计、建造的军舰“磐城”号比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军舰“恬吉”号晚了12年。

明治政府还积极扶持民办的企业。早在1873年11月日本设立了内务省,以发展农业、产品加工和海运业等为主。到了1880年以后,日本政府决定除军事、铁道、电讯工业继续由国家掌管之外,其他企业都低价出售给百姓私人经营。明治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大力扶植私人资本,加速了日本产业革命的进程,让日本的制造业迅速发展。

相对于日本的改革,晚清的“洋务运动”真的是举步维艰了。就比如修铁路会让庄稼惊扰祖宗,面对新事物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平民百姓都是抗拒的。李鸿章什么都干铁路;工厂;矿业,等这些说白了都是皮毛。

正是因为这样,晚清政府的军工企业效率特别低,不知道的还以为那些军工企业是在开玩笑。江南制造总局从1867年到1873年只造枪6477支,仅占同期大清陆军购入枪支的二十分之一,根本不够实际使用。效率低下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居高不下。从美国购入一支步枪需要纹银12两,而江南制造总局的造枪成本是24两,天津机器局更是需要40两。

晚清尝试过自己造舰。1868年7月,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第一艘军舰下水,不管怎么样自己算是造成了,是个不错的开头。曾国藩还亲自为该舰命名为“恬吉”号,其寓意为“四海恬波、厂务安吉”。这艘船长56米,排水量600吨,火炮9门,耗银8万两。在那之后,江南制造总局每一年几乎都有一艘新舰下水,其中舰只中最大的是1872年下水的“海晏”号,船长91米,排水量2800吨,航速达到12节,火炮26门,耗银35万两。造好东西自然要花钱,这可是让朝廷的一些官员知道了“中国造船之银,倍于购船之价”,目光短浅的大清从此走上了购舰之路,造成中国的造船事业在与日本的竞争中很快掉队、落伍。

教育是日本最为重视的一部分。于是提出是“求知识于世界”。明治五年,日本政府明示如下教育理念:学问乃立身建业之本,务使乡中无不学之户,家中无不学之人。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全国大力推行义务教育,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后在学校里任教,日本教育在“明治维新”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那时日本的学校甚至比晚清的烟馆还要多。

而大清的教育制度依然是传统的私塾、科举制度,普通百姓很难接受教育。在洋务运动开始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纷纷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堂。而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观念还是参加科举做官,数量本来就不多的读书人宁愿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愿去报考这些新式学堂,比如大翻译家严复。

最为关键的就是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日本也曾派人去西方国家德国学习。这其中就有日后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而洋务运动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技,器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观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这也恰恰是改革失败的原因。

0 阅读:44

小龚趣谈历史

简介: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人物背景,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