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的《别让情绪绑架爱》中有这样一句话:几乎所有亲子关系出现的问题,都伴随着父母对孩子的信任问题。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太认同了,因为父母不信任孩子,因为父母自己的焦虑值比孩子还高,所以才会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不仅没有办法做到共情和理解,反而只会指责和要求。
在父母看来,都是孩子没有做好,自己才会生气,才会不相信孩子。
言外之意是,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都是因为孩子自己不遵守诺言,孩子自己没有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
这样,父母就把自己的问题都撇清了,自己对孩子能做的,不能做的都做了,但因为孩子太懒,太贪玩,太摆烂,才会导致自己对孩子的不信任。
看似也有道理,但父母对孩子不信任的本质,其实是父母自身安全感的缺失。
因为害怕,担心导致了各种恐惧,所以才会不由自主去控制和要求孩子,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伤心失望,对孩子满满的不信任。
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被父母爱和宽容,相信和欣赏,会让孩子非常有挫败感。
拿我在养育我家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他都做得很好,但我对他很少满意过,也很少欣赏和肯定过。
我的潜意识就是:如果我夸他了,他就飘起来。如果我表现出太满足,孩子就会止步不前。
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督促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但孩子经历了几次心理崩塌后,我终于醒悟了,自己之前的做法是完全错的。
如今再读糖糖的书,更加印证我的判断,就像糖糖所说:
孩子如果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真正的信任,一方面他们可能会认同父母,对自己产生自我怀疑,变得胆小怯懦,缺少自信;另一方面又会感到羞辱和愤怒,滋生逆反和对抗。
简直神了。正如糖糖所说的这两种情况,都发生我娃身上。
在我的高压力和高控制以及批判下,孩子明明很优秀却很自卑,每次在我指出他问题时,都会气急败坏的对我反唇相讥,经常会说:你去学呀?你未必能比我做得更好。
或者我越让孩子学习,孩子越故意上课不听,作业不写。
之前我百思不得其解,想着孩子为什么会说“学习都是为了你”,明明是为了他自己啊。
现在才彻底明白,是我的不信任和不认同孩子,让孩子内心受了伤,有了挫败感。
我特别认同糖糖的一个观点:
外界环境当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是家庭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核心人格的关键。
之前,我只关注孩子成绩,想激发他学习的内驱力,想让他从优秀跃升到卓越。
但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的人格完整和心理健全。也忽略了每个孩子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他的心理需要。
似乎冥冥之中,我也理解这些东西,但总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而糖糖则用睿智的觉察,说出一个真相:
家长需要读懂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定,指导甚至是限制。
这不是一语道破我跟孩子一提学习为什么会鸡飞狗跳,孩子为什么会之前频繁心理崩塌吗?
真是我做错了,我把所谓正确的道理强行施加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所以孩子,才会有些话不愿意跟我说,因为他觉得说了也没有用。
尽管我并不是一个很势利和功利的家长,也没有限定过孩子不能跟差生玩,只要他觉得玩得舒服,他跟谁一起玩,我都觉得不错。
但我的确经常会将自己的要求投射给孩子,不准他做这,不准他做那,被压制和管控的孩子,是会委屈和感觉不自由,必然会反抗。
想要去信任孩子,为孩子赋能,父母必然要先放下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可以先从放下自己的刻板印象,放下评判,尽可能去了解事实,而不随意下结论,可以给孩子提出建议,但孩子听不听随他自己。
这也就要求父母先要觉察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能不唠叨尽量不唠叨,能少说尽量少说。
当多听少说时,就能洞察孩子更多的心理,父母有时是自以为对,但未必是真对。
父母受自身经验和认知局限的影响,很容易说出自以为对孩子好却伤害孩子的话,所以父母要学会觉察,放下焦虑和对孩子的不信任。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被父母的松弛感和包容理解所滋养,摆烂的概率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