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运动员赛前要热身一样,汽车跑长途前全面检查必不可少。机油是发动机的 “血液”,长途驾驶前,要检查机油液位是否在正常范围,机油颜色是否清澈,若机油不足或变质,发动机可能 “罢工”。刹车油关乎刹车性能,液位过低或变质,刹车效果会大打折扣,严重时甚至失灵。冷却液能防止发动机过热,出行前需查看其液位是否正常,确保发动机在长途行驶中能保持正常工作温度。
轮胎是汽车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件,磨损程度和胎压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查看轮胎花纹深度,若接近磨损极限(通常为 1.6 毫米),抓地力会下降,雨天易打滑。用胎压计测量胎压,按照车辆制造商推荐的数值调整,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增加爆胎风险。还要检查轮胎表面有无鼓包、裂纹,若有,需及时更换。同时,别忽略备胎,确保其胎压正常,能在紧急情况下正常使用。
刹车系统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检查刹车片磨损情况,若厚度接近磨损极限,应立即更换。在安全场地进行刹车测试,感受刹车响应是否迅速、均匀,有无异常声响或振动。照明设备是夜间和恶劣天气行车的 “眼睛”,要检查大灯、转向灯、刹车灯、雾灯、示宽灯等是否正常工作,灯罩是否清洁。另外,电瓶是汽车启动和供电的核心部件,使用电瓶检测仪检查电瓶电压是否正常,查看电瓶终端连接是否紧固,有无腐蚀现象,必要时可携带便携式充电宝或备用电瓶。
规划路线,为旅途铺就坦途确定好出发地和目的地后,就可以借助在线地图和导航工具规划路线了。像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都是很实用的导航软件,不仅能提供多条路线选择,还能根据实时交通状况,推荐最省时的路线。选择路线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尽量避开早晚高峰时段,否则可能被堵在路上,耽误行程,还会增加驾驶疲劳感。比如,若在大城市周边驾车,早高峰 7 - 9 点和晚高峰 17 - 19 点出行,拥堵概率会大大增加。同时,也要留意施工路段信息,可通过交通广播、当地交通部门官网或地图软件获取,避免因道路施工导致的交通管制和延误。
长途驾驶容易疲劳,合理规划休息站和服务区很重要。一般每 2 - 3 小时就应休息一次,活动下身体,缓解疲劳。出发前,在地图上标记好沿途的服务区,了解其位置和设施,提前规划好休息和补给点,这样既能保证充足休息,又能避免错过重要的服务区,导致车辆缺油、自己饥饿或身体过度疲劳。
天气和路况信息对长途驾驶影响很大。出发前查看天气预报,若遇到恶劣天气,如暴雨、大雾、暴雪等,要调整行程或做好应对准备。比如在暴雨天气,路面湿滑,能见度低,开车时要降低车速,增大跟车距离,开启雾灯和近光灯;大雾天气下,应及时打开雾灯、近光灯和示廓灯,谨慎驾驶,必要时在安全地带停车等待。实时路况也不容忽视,通过地图软件、交通广播了解道路拥堵、事故等情况,提前规划备用路线,遇到突发状况就能及时调整,减少延误。例如,前方路段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拥堵,就可根据备用路线绕开拥堵区域,继续前行。
物资储备,有备无患的智慧长途驾驶时,证件就是 “通行证”,一定要带齐。身份证在买票、住酒店、遇到特殊情况时,都能证明身份;驾驶证和行驶证证明你有合法驾驶资格和车辆归属,要是忘带,被交警查到,会面临罚款、扣分,甚至扣车。车辆保险证明也别落下,万一发生事故,理赔时用得上。
应急工具是解决突发问题的 “好帮手”。千斤顶能在换备胎时顶起车身,轮胎扳手用于拆卸和安装轮胎螺栓,要是轮胎出问题,它们就能派上用场。拖车绳在车辆故障无法行驶时,能让其他车辆帮忙拖行到维修点;搭电线可以在电瓶亏电时,借助其他车辆电力启动汽车。手电筒在夜间查看车辆状况、寻找东西时很有用;车载灭火器能应对车辆自燃等紧急情况,关键时刻能救命,一定要定期检查,确保其能正常使用。另外,反光背心和三脚架在车辆发生故障或事故停车时,能起到警示作用,保障安全。
旅途中,吃喝、保暖等生活物资也不能少。水是维持生命的基础,要准备充足的饮用水,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食物可以选面包、方便面、坚果、水果等,既能饱腹,又能补充能量,遇到堵车或错过饭点,就不用担心饿肚子。如果去寒冷地区,或者冬季长途驾驶,保暖衣物必不可少,像羽绒服、毛毯等,能在突发状况导致车辆长时间停留时,抵御寒冷,保持体温。
驾驶途中,安全第一长途驾驶过程中,安全是重中之重,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关乎着整个行程的顺利与否。首要的就是一定要避免疲劳驾驶,这是长途驾驶的 “隐形杀手”。一般来说,连续驾驶 2 - 3 小时,就应找最近的服务区或安全地带停车休息,下车活动下身体,伸伸懒腰、踢踢腿,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疲劳。如果同行有会开车的同伴,不妨轮流驾驶,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驾驶状态。此外,在驾驶过程中,可以听听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或者与副驾驶聊聊天,保持大脑活跃,减轻困倦感。要是感觉眼皮开始打架,千万别硬撑,及时停车休息,毕竟安全才是回家最近的路。
保持安全车速和车距是确保行车安全的关键。在高速公路上,要严格按照限速标志行驶,既不要超速,也不要长时间低速行驶。超速驾驶会缩短反应时间和制动距离,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很难及时刹车;而低速行驶则会影响道路通行效率,还容易引发追尾事故。同时,要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车距,一般车速 100 公里 / 小时以上时,车距应保持在 100 米以上;车速 100 公里 / 小时以内,车距也不少于 50 米。这样在前方车辆紧急制动时,你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距离做出反应,避免追尾。另外,天气和路况不同,车距也应相应调整,雨天、雾天、雪天等恶劣天气,以及路面湿滑、弯道、坡道等特殊路段,都要增大车距,谨慎驾驶。
超车和变道是驾驶中常见的操作,但如果不规范,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超车前,一定要先观察所要借用车道的状况,以及前车和周围车辆的行驶情况,确认安全后,提前开启左转向灯,至少保持 3 秒以上,提醒周围车辆你的意图。降档提速,迅速加速驶入快车道,完成超车后,观察后视镜,确认与被超车辆有足够安全距离时,开启右转向灯,同样保持 3 秒以上,再驶回原车道。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连续并线,每次变道只变更一条车道,避免影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变道时,要通过后视镜观察车辆两侧和后方的情况,确保没有车辆靠近,同时注意盲区,可通过调整坐姿、略微转动头部等方式,尽量减少盲区范围。
旅途尾声,善始善终历经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时,可别放松警惕。先检查车辆状况,看看轮胎有无异常磨损、鼓包,底盘部件有无松动、漏油,发动机舱内各种油液是否充足,灯光能否正常亮起,确保车辆没有潜在问题,方便返程时能安全上路。同时,别忘了收拾整理车内物品,将垃圾清理干净,把用过的物品归位,保持车内整洁,还可以利用车载储物箱、座椅背后的储物袋等,将物品分类存放,这样下次出行找东西更方便。
回顾这次长途驾驶的全过程,想想旅途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己在驾驶过程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比如下次出行前要多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准备好应对不同天气的装备;遇到交通拥堵时,如何更冷静地应对,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些经验都能为下一次出行积累宝贵财富,让未来的长途驾驶之旅更加顺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