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大部分人或许会回答:敲敲键盘,开开会,或者打几个电话。
但对李恩珠来说,她的日常却完全不一样。
每天一进办公室,她就要面对大量无法公开的“影像”。
作为一名在韩国“青少年保护科”工作的公务员,她负责审查那些被投诉的内容,包括小电影、暴力图文、以及其他容易引起不良影响的材料。
日均50部,每小时6.25部的强度,让人很难想象她如何坚持下来。
而更离奇的是,下班后,她还有一份“副业”——写小黄文还债。
这样的故事听上去似乎有些荒诞,但其中的反差感和现实意义,正是韩国电影《禁忌童话》想剖析的内容。
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务员兼职写禁文”的荒唐剧本,还是对我们每个人隐秘内心的一次真实拷问。
公务员的两面人生:白天删片,晚上创作“禁界文学”真正的生活往往比戏剧更戏剧化。
李恩珠最初并不知道自己的岗位竟然是这样一份工作。
本以为公务员的世界是安稳、体面的,但进入“青少年保护科”后,她才发现,自己其实是在一台压抑与创伤的“欲望加工厂”里工作。
每天,桌上一摞摞等待删减的视频和图文让她不得不快速切换注意力,避免被无数的“露骨场面”侵蚀心理。
这份工作不是单纯的看,而是要判断什么内容该保留,什么内容该删除,这背后的心理负荷比想象中更大。
同事们的状态成了警示:有人为了对抗失眠需大量依赖药物,还有人变得无法正常与异性沟通。
李恩珠有时候苦笑:“这个岗位,不是毁了自己,就是毁了爱情。
”
如果说白天的审核工作让人不得不压制理性,那么晚上她的副业则更具冲突性。
因为撞坏出版社老板的车,李恩珠被迫帮忙写成人小说以抵债。
但这似乎更像一场荒诞剧:一天刚删掉不合规文字,晚上却为了创作让人面红心跳的段落而抓耳挠腮。
她发现,取悦读者比审查内容还难。
最开始,她用干巴巴的语言去写对方想要的情节,但很快遭到甲方的无情批评:“听着,别写解剖课!
读者可不想看这些冷冰冰的东西。
”这种情况下,她只能另辟蹊径,甚至动用了自己的生活细节和工作中的见闻,比如母亲吐槽地铁里的痴汉、闺蜜出轨后的痛苦经历,或者上司训话时胖胖的双下巴。
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生活片段,却被她成功拼接成了一本本“热销小说”。
电影中呈现的工作场景让很多观众有切肤之感。
一小时前,她可能还在删某段情侣牵手的戏码,理由是不适宜公开传播;一小时后,她却为自己深夜的“创作质量”焦头烂额。
再到后来,她的触觉几乎麻木,网络上经典的镜头让她只剩下一个机械式的反应:点一下“举报”。
这份高负荷的审核工作,某种程度上将人逼成了没有感情的机器。
电影中,通过男女主一起陷入幻觉的场景,将这种压抑用荒诞的手法展现:哪怕只是路人关怀的手势或街道上的动物,他们的紧张心理都会将这些动作投射成“繁殖行为”。
事实上,片中构建的这些现象并非完全虚构。
曾有真实从业者在网络上吐槽过类似经历:每天审查成千上万张图片的“鉴黄师”,会因此对生活中的某些普通场景产生生理性排斥,甚至难以正常进行社交活动。
最有趣的地方是影片揭示了一个思考点——那些删除或禁封掉的内容,并没能完全消失,而是换了方式、换了途径,继续存在。
或者更直接地说,越是被打压的内容,越是蕴藏着更大的市场。
禁忌童话的背后:“压抑”与“爆发”的循环影片的结尾,李恩珠偶然发现了父亲生前保留下的一个秘密。
他曾是一个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但他手稿箱的最深处藏着一本早已被无数出版社退回的成人小说稿。
这让她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父亲讲述“童话”的表面纯真,也许只是另一种未完成的叛逆。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本“禁忌童话”。
白天是正经人的我们,或许曾在夜晚偷偷触碰过隐藏的边界。
影片让人看到了自己过去不敢正视的另一面,它提醒观众:越是压抑,反弹往往越强烈,而这种“压抑-释放”的循环,其实隐藏在每个人的生活里。
结尾: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纯真?
李恩珠最后的一句话让整个故事直击人心:“当纯真容不下人性时,我宁愿活在禁忌的童话里。
”
电影让我们看到,欲望和禁忌,不是某些特定人群的专属,而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矛盾。
当我们为自己打造规则的牢笼时,又是否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
或许,真正的勇气不是压抑欲望,而是坦然接受它,用自己的方式画出界限,找到平衡点。
因为,生活从来不是干净利落的,而是在灰度地带中跌跌撞撞,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