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影院里人头攒动。
《满江红》的悬疑中带笑,《流浪地球2》的浩瀚星辰,再到《熊出没》的合家欢……总有一部能找到自己的观众。
但这其中,《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表现却像一辆失控的列车。
它的票房并没有随着“射雕”IP走高,反而跌得让人意外。
许多观众看完电影后吐槽不断:经典武侠的味道没了,三角恋却强势抢戏。
这究竟是观众苛刻,还是片子真的不够好?
武侠片成魔幻大戏,经典故事为何改得面目全非?
提到《射雕英雄传》,几乎没有人不熟悉郭靖、黄蓉和江湖义气的故事。
打戏拳拳到肉,侠义荡气回肠,这些印象早已烙在观众心里。
这次徐克把这部金庸经典玩出了新的“高度”。
郭靖的打斗没有拳拳相接,而是“气功对决”,场面魔幻得像是“哈利·波特大战伏地魔”。
比如,郭靖和欧阳锋交手,两个武林高手的对决理应刀光剑影、直击观众内心。
这部电影中呢?
郭靖挥出“降龙十八掌”,和欧阳锋隔空互相扔光球。
效果做得再炫酷,可看的却像是隔壁魔幻片串了场。
很多观众表示,一个传统武侠片,怎么硬生生被改成了奇幻片?
当然,魔幻的改变可能是徐克想让电影更“国际化”,但这个方向是否考虑了观众的习惯?
毕竟,喜欢《射雕英雄传》的观众,冲的就是武侠两字。
如果这一点没有扎根,那故事变得再大气华丽,也难以让人买账。
剧情重点跑偏,“草原爱情故事”为何不讨好?
如果魔改的打戏还没让观众接受,《侠之大者》配给观众三角恋情节就更有点“离谱”。
郭靖、黄蓉和华筝的感情线被无限放大,甚至让人感觉,这部电影已经与“侠义”无关,完全成了爱情故事。
原著中,郭靖和黄蓉的感情是故事的点缀,而不是主心骨。
但在电影里,郭靖追着黄蓉跑、和华筝拉拉扯扯的感情戏占了很大篇幅。
亲密桥段一个接一个,甚至到了让观众“劝分”的地步。
这种满屏的“工业糖精”,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好评,反而让许多人觉得“水时长”“尬情感”。
更糟糕的是,爱情戏份抢了戏,但核心的侠义精神却显得单薄。
抗金桥段被匆匆带过,战争场面寥寥无几,整个故事显得既散又浅。
甚至有观众调侃,这部电影的标题干脆改成“草原爱情故事”,还能更贴切些。
流量明星失效后,徐克的武侠电影还受欢迎吗?
再来说说演员的选择。
肖战的出演引发了不少讨论。
作为顶流,他的流量在预售阶段确实给了电影强力加持。
首映时票房飘红,电影能打响头炮,粉丝功不可没。
但问题是,仅靠粉丝效应,并不能让一部电影长红,最终还是得靠口碑撑起票房。
而这次《侠之大者》的口碑显然没撑住。
其实,肖战的表演相比他过往的一些作品已经进步了不少,但郭靖这个角色对他来说,可能还是不够贴合。
郭靖的憨厚、朴实是人物的灵魂,而肖战的气质却更显精明,总感觉有点出戏。
饰演黄蓉的庄达菲,更是因为表情和台词的问题受到争议。
相比之下,饰演华筝的演员倒是意外获得一些好评,英气十足,但无奈角色分量太少,难以挽回局面。
明星效应不够,观众自然而然会把目光放到导演身上。
作为执导过《黄飞鸿》《笑傲江湖》的徐克,他曾经是一代武侠电影的象征。
但这一次的《侠之大者》,让许多人感慨徐克“老了”、“看不到突破”。
或许他的创作思路依然勤奋和天马行空,但这些创新元素并没能和观众的期待碰撞出火花。
经典IP改编:武侠的江湖路,到底该怎么走?
从《侠之大者》的现状来看,它似乎不仅是徐克一次作品的失利,还暴露了当下武侠题材电影的困境。
观众对武侠片的期待,一方面有情怀在,毕竟老一辈导演们将武侠之美种在了无数影迷的记忆里。
但另一方面,电影市场却无法像当年那样复刻那些场面宏大、故事缜密、艺术价值与观赏性并存的佳作。
如何平衡情怀与创新,是当前的核心问题。
有人说,传统武侠电影正在变成一种文化遗产,越来越远离主流市场。
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是,当创新方向越来越服务于技术和票房的考量时,电影本身的故事、情感就容易丢失。
观众喜欢武侠,不是为了看特效和三角恋,而是为了看侠义为先、舍己为人的精神内核。
结尾徐克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一位导演,他带给观众无数回忆。
但就像所有的经典故事一样,有人站在更高的地方,必然也会经历摔下来的瞬间。
比起去讨论“徐克还能不能拍好武侠片”,更值得思考的也许是,经典武侠的精神内核如何在现代观众中找到共鸣。
真正打动人心的电影,从来不在特效有多少、演员有多红,而在于有没有讲好一个扎扎实实的故事。
也许等那个故事真正来了,武侠江湖自然会再次回到荧幕中央。
青峰
不争的事实,面瘫的电影让投资方损失几个亿,尽管有导演,编剧的问题,做为主演,面瘫的演技,难脱其责!大屏幕是试金石,更是照妖镜,流量的数据,一钱不值!
用户16xxx02
肖战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