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大笔一挥,7月7日签署第747号法案,宣布向全球无国籍者和外国人敞开俄军大门。 俄罗斯官方把这项规定描述为“武装力量现代化补充机制”,表面上看是为了让部队结构更灵活、兵源更丰富,但回望俄乌冲突这么久,随战争向纵深发展,俄罗斯兵力告急的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摆在明面上。 想要维持前线兵力,政策转向吸纳想要入籍者加入军队,多少是无奈选择。 战争三年多下来,前线消耗的不是单纯的武器装备,更多还是士兵和各类后勤人员,多方公开消息都提到,俄军的主战坦克、步兵战车等损失严重,人员方面的消耗同样不容忽视。 很多家庭经历强制动员,社会各种声音也逐渐凸显,大批青年被征召,国内应征人群急剧减少,即便前线不断有人服役,毕竟动员潜力有限,由于经济和人口结构的桎梏,俄罗斯不得不考虑更补兵员的方式。 这时第747号法案的出现就不那么突然了,这份政策明确降低了外国人和无国籍者入俄军的门槛,只要签约服役,不再受过去对长期居留、身份审核的繁琐限制。 新法规还特别提到,服役期满表现良好的,不仅本人可以快速申请入籍,家属也能受益,对于很多想改善生活、谋求身份的人群,这是吸引力很大的途径。 俄罗斯吸引外籍士兵并不是新鲜事,此前一些中亚和非洲国家的移民,已经尝试过服役换国籍的路径,但像这样通过显性立法推广,还配套这么多简化手续,历史上还是头一遭,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兵员严重紧缺,必须利用一切社会资源来补充战斗力。 俄军近年来在征招士兵、更新装备的同时,也一面努力打破国籍限制招收外来人口,只要年满18岁,身体健康,能通过基本的背景审查,就可以合格入伍。 前线实际已经有不少外籍人员穿上了俄军制服,数据显示,近期获得服役资格的外国人总数正在持续增长,甚至官方还通过各类渠道面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大力宣传,对于在别国打拼但生活不顺利的人来说,服役成为了获取新公民身份的相对“快捷通道”。 这种“服役换身份”背后,反映的是俄罗斯动员能力捉襟见肘,与以往那种发令旗全民响应、征召本国青年的模式不同,现在为了挽救兵力,连外来人口都得靠。 外籍和无国籍人员的加入,正在改写俄罗斯军队的组成,同时也折射出战争消耗和体制弹性的边界,短期确实能缓解燃眉之急,但从更长远来看,对于俄罗斯社会、军队和政策制定都是一场结构性的考验。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普京签署新法:非俄罗斯公民可以加入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