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次被气的够呛!他们的顶级科学家藤岛昭,居然带着核心技术连夜组团投向中国,他还放出话来:一定要助中国登顶全球科技巅峰! 藤岛昭,1942年出生在东京,普通家庭出身,但从小就对化学物理感兴趣。1966年从横滨国立大学毕业,紧接着进东京大学读博士。1967年,他和导师本多健一搞出了“本多-藤岛效应”——用二氧化钛在紫外光下分解水,弄出氢气和氧气。这成果1972年上了《自然》杂志,直接奠定了光催化领域的基石。后来他职业生涯一路开挂:1971年在神奈川大学当讲师,1975年回东京大学教书,1986年升教授,2003年退休后当了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席,还拿了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的头衔。2010年,他又跑去东京理科大学当校长。这家伙不仅自己牛,还带出了38个中国留学生,其中仨——刘忠范、姚建年、江雷——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妥妥的“一门三院士”。 2021年8月,藤岛昭突然带着团队和光催化核心技术打包去了中国,加入上海理工大学新成立的国际光催化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出手阔气,给了他数亿元资金支持,还配了顶尖设备。这老头儿到了上海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立马投入工作,第一次会议上就喊出要帮中国科技站上世界顶峰。之后他带队搞太湖治理,用光催化技术清蓝藻,还开发了空气净化涂层,上海街头的公交站牌都用上了。他的团队2023年还发了新论文,展示了光催化在新能源上的突破,国际期刊都点赞。 日本这边可坐不住了。《每日新闻》直接上头条喊“日本智慧流失”,学术圈骂他“叛国”,老同事们也觉得他背弃祖国。藤岛昭在日本可是科技界的脸面,他走了还不算,连核心技术都带去中国,这不等于把日本的家底掏出去送人?更气人的是,他去了中国后成果一个接一个,日本却只能干瞪眼。有人算了笔账,光催化技术要是被中国玩出花,日本在环保、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得掉一大截。 藤岛昭为啥跑中国去?表面看是上海理工大学给的条件好,钱多设备牛,但深挖一下,日本科研环境的问题也不少。日本学术圈官僚味重,预算老被卡,年轻人机会少,藤岛昭这种大牛可能也看腻了这些破事儿。中国这边呢,科研投入猛增,政策灵活,对顶尖人才敞开大门。藤岛昭晚年想干大事,日本拖后腿,中国却给舞台,谁不心动?他还培养了那么多中国学生,跟中国早有渊源,跑过去也算顺理成章。 藤岛昭这一来,中国光催化领域直接起飞。太湖治理、新能源突破、空气净化技术,这些成果不光实用,还能拉动产业。他还带了个国际团队,等于给中国科研圈开了个国际窗口。2020年他拿了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21年上海理工大学的光催化研究院一启用就声势浩大。这不只是一个人的跳槽,是中国吸纳全球人才的一个信号。以后这种事儿估计还得多起来。 日本学术界也不是光骂街,后来冷静下来开了研讨会,讨论科研投入咋加、环境咋改。藤岛昭走了,暴露了日本留不住人才的尴尬。预算少、体制僵化、年轻人没出头日,这些老毛病不改,人才流失怕是止不住。反观中国,靠钱和机会把人挖过来,日本再不使劲儿,可能真要被甩远了。 藤岛昭这事儿挺耐人寻味。他说是科学无国界,想把技术用在造福人类上,可日本觉得他是“叛徒”,中国却把他当英雄。科学到底该不该有国界?人才流动是个人选择,还是大国博弈的棋子?藤岛昭用行动投了中国一票,但这背后是日本的失落和中国的高调崛起。两国科研差距拉开了,全球科技格局也得抖一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