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5年下半年,没想到银行在经营贷利率上开“卷”。
上海证券报记者自业内获悉,近期多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经营贷利率下探跌穿3%,若能提供房产抵押或叠加优惠券后,部分产品利率更低。
利率从消费贷“卷”到经营贷,反映出当前银行信贷投放仍显疲软,优质资产难寻。业内人士认为,伴随净息差持续收窄,银行“以价换量”抢夺客户策略不可持续,从长期来看,应实现从依赖传统存贷利差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转型。
经营贷利率下探
低价比拼进行时
银行经营贷利率进入“2字头”时代。一家股份行上海地区某支行行长对记者说:“上月大行先开始降的,今年零售普惠抵押贷推动困难,大家都要靠对公撑起来。”目前她所在银行经营贷利率最低可以做到2.4%。
据记者了解,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部分信用经营贷产品,年化利率均已低至3%起,贷款额度分别为500万元和300万元;招行生意抵押贷,授信额度最高2000万元,授信期限最长20年,年利率低至2.7%。“我们最近做过一个统计,不算贴息,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平均值已经在3%以下。”一家国有大行普惠金融部人士说。
除了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也在“卷”经营贷利率。“有房产抵押,经营良好,最高可借额度1000万元,最低年利率2.5%,错过就没有了。纯信用经营贷,最高额度只有30万元,年利率最低3%。”广东一家农商行工作人员称。
谈到最近这轮“以价换量”,华东一家农商行支行行长颇有些无奈:中小银行在定价优势上难以比过大行,但大行的“下沉战略”以低价抢走了原本中小银行的客户。营收压力之下,中小银行也被迫卷入了这场“以价换量”的竞争中。
企业层面也能明显感受到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绍兴一家科技企业财务负责人向记者说:“我们公司项目刚成立的时候,融资成本相对比较高。后面国有大行进来服务了,政策性银行也开始进来了,利率就开始往下‘卷’了。各家银行出于冲量或一些考核考虑,价格就越来越低。”
资金流向是关键
经营贷需“真经营”
经营贷是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推出的融资产品。这类产品为这些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如扩大经营规模、采购原材料、支付员工薪酬、升级生产设备等。
但在各家银行比拼低利率的背景下,经营贷的风险值得密切关注。例如,前几年就出现过低利率经营贷置换高利率房贷的现象,结果房产价值缩水无法足额续贷,导致不良。“现在银行普遍对经营贷续贷审查收紧,当然也会遇到一些临时成立、没有经营业务的小公司申请经营贷款,存在将贷款资金套取挪作他用风险,但我们不会放款。”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银行对于审批发放经营贷,特别强调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注重真经营真用途。“企业可以没有抵押物,但我们审查企业最看重的是真实体、真经营、真用途。”上述大行人士说,只要满足这三点,银行会根据企业成立年限、企业类型等,用不同的产品匹配企业融资。
她还向记者表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难免遇到经营风险:“我们会核实,企业在真实经营过程里,如果是受市场环境变化等影响,无法及时还贷,而非自身原因所致,会直接做无还本续贷。”
低价竞争同质化
抢夺企业出新招
对于低价竞争,相关部门态度鲜明——今年6月,上海市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明确,要夯实科学定价与风险管理根基,支持和推动成员单位切实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科学合理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防范“内卷式”竞争。
但在经营、考核压力之下,低价同质竞争总会重现,何以解困?大致梳理来看,银行普遍的做法还是依托企业客户,通过开拓其他多元化业务赢得客户,也获得更大的综合收益。
“一笔贷款,赚不了什么钱。价格同质的情况下,拿下客户得有新办法。”一家城商行盐城分行客户经理向记者坦言,服务客户的思维,要从原来单一经营贷,转化为帮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甚至延伸到服务股东及员工群体。“比如,我们为企业嫁接产业链资源,还帮助企业家做跨境服务等”。
宁波银行一家支行行长向记者表示,和企业主接触多了后会发现,开公司这事儿说着简单,真干起来一点儿不简单。“价格之外,如果能帮企业解决痛点,也能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建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非息业务转型压力加大,银行应重构业务流程、重塑组织架构、重建风控体系,实现从依赖传统存贷利差到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