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1年,黑龙江方正县政府斥资70万元,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刻着日本“满洲开拓团”战犯的名字。
侵华战争时期,方正县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推行“满洲移民论”,“开拓团”便是其实施殖民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方正县的行为,引起了全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五名民间英雄看不下去,联合起来奔赴千里,前往方正县把这块碑砸了。
那么,方正县为什么要为日本人立碑呢,这五位壮士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日本战犯的历史记忆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及随后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军在中国大陆的暴行,给无数家庭带来失落和痛苦。
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人体实验、强迫劳工制度,这些血腥的历史至今依然让无数中国人无法忘怀,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记忆,不仅仅是过去的痛苦,它也代表了一个民族对于尊严与独立的捍卫。
方正县位于黑龙江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历史上,这里并不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但在日本占领东北的时期,方正县和周边地区曾成为“满洲开拓团”的重要聚集地。
所谓“满洲开拓团”,实际上是日本政府派往中国东北的移民团体,这些人原本是为了支持日本帝国的侵略计划,采取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将大量日本民众迁入中国东北,并建立所谓的“满洲国”。
大量的“开拓团”成员来到东北,他们强行霸占当地百姓的土地,掠夺物产资源,使得无数中国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甚至许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总共向东北派遣的“开拓团”高达33万多人,他们犯下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在战争结束后,许多日本人因战败而离开,但也有一部分日本人选择留在中国。
留在方正县的多为老弱病残,他们被日本政府遗弃,方正县的百姓展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把街上日本人的尸体埋了,还收留了幸存的老弱妇孺,收养了大量日本孤儿,帮他们解决食宿和生计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日本人和方正县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些回到日本的人知晓了方正县人民的善举后,心怀感恩,选择来方正县投资。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历史原因,再加上想要与日本维持友好关系,方正县期望通过为“满洲开拓团”立碑,来彰显所谓的“对日友好”,并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日本投资,助力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然而,这样的举动却忽视了那段沉重的历史,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许多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在对侵略者的行为进行“美化”和“抹去历史”,这也为后续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五壮士砸碑
方正县的行为引发了全国民众的不满,“满洲开拓团”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们的工具,他们在侵华期间犯下了诸多令人发指的暴行,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国之大耻”。
尤其是碑上刻有的日文,明确标示了这些人物的身份和背景,而且这块碑居然只对日本人开放,中国人不能靠近,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日本驻沈阳总领事还曾到此处致以深切悼念,甚至宣称方正县是日本人灵魂栖息地,这无疑是在中国人的伤口上撒盐,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
大规模的舆论反弹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爆发,网友们纷纷表达愤慨,批评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中日友好”而公然纪念侵略者的行为,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方正县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
无奈之下,方正县暂时关闭了园区,并表示对外游客不再允许进入,但这并没有平息公众的不满,许多人认为,地方政府的这种“妥协”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那块碑仍然屹立在当地。
面对无解的舆论困境,2011年,一场名为“砸碑行动”的自发运动悄然兴起,五名团结的年轻人,决定亲自前往方正县,将这座纪念碑砸毁。
陈福乐来自河北保定,当时的他只有27岁,看到方正县立碑的消息后,陈福乐义愤填膺,多次给方正县政府写信要求拆除碑体,然而对方不仅毫无回应,反而加强了对碑的保护,这让陈福乐非常痛心。
于是,陈福乐在网上发帖,表达了自己想要砸碑的想法,很快便联络到了4名志同道合的青年,他们分别是来自湖南株洲的韩忠、湖南长沙的湘军五百、河南许昌地区长葛市的梁智以及江西新余的飞天燕子。
他们怀着一颗热烈的爱国之心,认为方正县立碑是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情感的伤害,大家一拍即合,决定组成“砸碑五壮士”队伍,去把那象征着耻辱的碑给砸了。
五人约定好时间,先是从各自家乡出发,于2011年8月2日齐聚北京,在北京会合后,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乘坐火车一路北上,直奔黑龙江哈尔滨,向着方正县进发。
抵达方正县后,五壮士开始筹备行动所需的工具,有人去买红油漆,有人去买锤子、榔头,准备工作就绪后,他们便朝着“中日友好园林”赶去。
可当他们来到园林附近,还距离200米左右的时候,就被警惕的保安拦了下来,五壮士先是谎称自己是到园林里维修东西的工人,但保安很谨慎,称没有接到领导通知,不肯放行。
他们又赶忙给保安递烟,好言相求,希望对方通融一下,没想到保安软硬不吃,执意要检查他们的汽车,当保安看到里面的油漆、锤子、榔头等工具时,大惊失色,随即破口大骂,让他们立刻滚出园林。
见正门走不通,五壮士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毅然决定舍近求远,改为从后山想办法进入,于是,他们开始徒步入山,一路上翻山越岭,连续走了6公里后,终于成功地翻墙进入了中日友好园林内。
进入园林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那块“鬼碑”,望着碑上那密密麻麻的日文名字,往昔日本“开拓团”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种种暴行仿佛电影般在他们眼前浮现,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没有丝毫犹豫,他们当即取出油漆、榔头、锤子等工具,先是将红油漆朝着石碑狠狠泼去,那鲜艳的红色油漆顺着石碑流淌而下,仿佛是无数被侵略者残害的同胞们的鲜血在控诉着。
随后,几人举起榔头、锤子,用力地朝着石碑砸去,“哐当哐当”的敲击声响彻园林,每一下都饱含着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及对那段屈辱历史的铭记。
然而,响亮的敲击声也惊动了园林里的保安人员,保安发现五壮士砸碑的举动后,立刻掏出手机报了警,而此时的五壮士,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满心都是想着要把“鬼碑”砸倒。
即便知道警察马上就会赶来,即便清楚自己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后果,他们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继续拼尽全力地砸着石碑。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块碑修建得无比坚实,哪怕他们用尽了全身力气,也只是在碑上砸出了一些坑洼,直到警察赶来的那一刻,都没能把它砸倒,哪怕是砸出一个小洞都未能做到。
随后,他们五个人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面对警方的审讯,他们神色坦然,毫无惧意,陈福乐更是斩钉截铁地回应道:“国仇家恨,不共戴天。”
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捍卫民族尊严,是对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的铭记与抗争,没有错,警方虽然理解他们的爱国情怀,但从法律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已构成了破坏公共财物的嫌疑。
但由于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他们最终在警方的“口头教育”后被释放,同时要求他们立即离开当地,五位壮士的事迹立刻被流传,社会上的人纷纷为他们叫好!
在网上,数以万计的网友表达了对他们的支持,并纷纷称他们为“英雄”,五壮士在回程的火车站迎来了热烈的庆祝,甚至有横幅在车站上高举,写着“欢迎砸碑五壮士凯旋”。
方正县的处理与后续
五壮士的壮举再次把方正县推上了的舆论高潮,为了平息事态,地方政府最终决定将这座备受争议的纪念碑拆除,园区也被关闭,并禁止任何人进入。
然而,这场风波并未完全平息,它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历史记忆、国家尊严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深刻反思,许多人开始质疑,方正县为何要为日本战犯立碑?
对于一个有着深重历史创伤的国家来说,历史的记忆是每个民族的集体情感和文化认同的组成部分,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屈辱,不应被遗忘,更不应被以任何形式“美化”或“淡化”。
在这场风波中,方正县政府的决策显得尤为突兀,许多人认为,地方政府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尊重民众的情感,而不是单纯从经济利益或国际关系的角度去处理类似的敏感问题。
事实上,这座纪念碑的建立,无疑触碰了历史伤痛,激发了社会的不满。五壮士的行动说明了民众情感的巨大力量,尽管他们只是普通人,但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国家尊严的捍卫,深深触动了大众。
可以说,砸碑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事件,它是一次社会情感的爆发,是爱国主义情感的一次集中体现。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层面来看,这一事件的发生都提醒我们:历史创伤不仅是对过去的痛苦回忆,它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对今天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选择。
结语
虽然这次事件已经结束,但它带来的思考仍在延续,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我国在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创伤后,更应珍视自己的历史记忆。
从方正县的这块碑,到五壮士的砸碑行动,再到公众的广泛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创伤是深刻的,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当下的挑战时,始终不忘历史的教训,始终捍卫我们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
信息源:
日本开拓团立碑 - 舆评-观点中国_中国网
方正县委书记未因开拓团立碑事件被免职 中国广播网 20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