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窦学谦:抗日救亡浪潮中的铿锵玫瑰

1931 年秋,北平贝满女中的校园里,六百余名学生齐聚。一位身形纤瘦却气质坚毅的高二女生,正站在众人面前,声音激昂又带着悲怆,讲述着 “九一八” 事变后东北同胞的凄惨遭遇。她,便是窦学谦。

讲到日寇残忍屠戮同胞的罪行时,全场师生泣不成声。谁能想到,这个出身天津开明绅士家庭的女子,会在抗日救亡的道路上,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成为时代浪潮中一朵永不凋零的铿锵玫瑰。

窦学谦出生于 1914 年,父亲窦英堂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还曾为营救被捕的周恩来四处奔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窦学谦自幼聪慧且心怀家国。南开初中毕业后,她进入贝满女中求学。这所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的学校,采用欧美教学大纲,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为窦学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为她日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这正是社会变革下教育革新带来的积极影响。

1931 年 4 月,在北平市 “大中小学生演讲竞赛会” 上,窦学谦凭借出色口才技压群雄,摘得中学组桂冠,张学良亲自为她颁奖。彼时的她,或许未曾料到,不久后自己将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踏上更为艰难却意义非凡的征程。

“九一八” 事变的炮声,震碎了无数中国人的平静生活,也点燃了窦学谦心中的爱国怒火。身为学生会主席,她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同学们召开声讨大会,组建救亡宣传队、募捐小分队。她带领着同学们穿梭在北平的大街小巷、郊区农村,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为东北受难同胞募捐物资。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觉醒的意识在窦学谦心中愈发坚定,她深刻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一名学生,更是国家危亡时刻的抗争者。贝满中学的师生们在她的带动下,成为抗日救亡浪潮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大家通过读书会传阅革命书籍、探讨时局,在思想碰撞中凝聚起救国的信念。

从贝满女中毕业后,窦学谦考入燕京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大学时期的她,政治理念更加成熟,不仅积极为妇女争取法律平等地位,还在 1937 年提交了一篇关于 “中国妇女的地位、教育、与职业” 的学士论文,获得宋美龄赏识,毕业后成为其助手。而此时,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愈发猖獗,窦学谦受宋美龄委派,肩负起前往欧美进行抗战救亡宣传的重任。

外媒称她为 “蒋介石夫人的代表”,可在窦学谦心中,自己只是一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向世界诉说真相的使者。

1939 年,窦学谦踏上前往欧美的邮轮,先后到访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地。每到一处,她都积极会晤当地朝野人士、国际友人和爱国华侨。她用流利的言辞,向世界讲述中国人民抗日的英勇事迹,有力驳斥敌方的造谣污蔑。在荷兰,她与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中送旗的女童子军杨惠敏携手,组织留学生义演,为国内抗日军队募捐大批防毒面具。

之后,她又奔赴美国,继续为抗日宣传事业奔波。美国当地华人媒体称赞她为 “我国女性参与国民外交之先锋”,她以自己的青春活力与坚定信念,赢得了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了解、同情与支持。

窦学谦虽受宋美龄委派,但在实际工作中,她接受周恩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指挥。早在学生时代,她就与中国共产党有所接触,与周恩来常有交往。她深知,只有全民族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救亡这条道路上,她跨越党派界限,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1941 年,随着抗战进入关键阶段,中缅通道对中国战略物资运输至关重要。窦学谦作为女性和文化界代表,随中国访缅代表团前往仰光,积极推动与英属缅甸官方和社会各界的交往,为维系这条运输要道的畅通贡献力量。她的每一次行动,都紧紧围绕着抗日救亡这一核心任务,在民族危亡之际,展现出无畏的勇气与担当。

窦学谦的故事,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无数中华儿女奋斗的缩影。在民族觉醒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她从校园走向世界舞台,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民族解放事业书写了壮丽篇章。她的经历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希望,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感谢您的阅读。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