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毛主席是处理中美关系高手,该骂骂,骂得狗血淋头,该打打,打得落花流水,该和和,和

毛主席是处理中美关系高手,该骂骂,骂得狗血淋头,该打打,打得落花流水,该和和,和得对手都心服口服。就拿尼克松访华时,看到“打倒美帝”的标语,毛主席是如何回应来说,就是外交话语的教科书。

1972年2月21日下午3点,空军一号专机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抱持改善两国关系美好愿景的尼克松总统,携第一夫人等美国代表团成员踏上中国土地,红色的地毯与华丽的接待仪式预示着热烈隆重的欢迎。然而让尼克松意外地是,当他自飞机梯走下,迎面而来的第一眼就是场内醒目的“打倒美帝”标语。

标语上鲜红夺目的口号与墙上“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形成鲜明对比,尼克松心中升起一丝失望和懊恼,他此行正是为改善两国关系,建立互利合作,可这番直白夸张的口号给他敌视的初印象,似乎并不乐观。

随后在中南海怀仁堂,伟大的历史时刻来临,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长达1分钟,双方代表团成员也相互致意,两位世界强国领袖终于面对面接触,而他们的一举一动将影响世界历史轨迹。

峰会开始后,在双方宽泛讨论哲学、文化话题时,尼克松还是忍不住提起他的疑问:“为什么要在街头张贴‘打倒美国’这样的标语呢?”一时间,会场上莫名其妙的沉默。

毛主席沉吟片刻,淡然说出“放空炮”三字,并幽默地打趣意为“夸大其词、吓唬吓唬人”,在他从容大度的风度面前,紧张的气氛顷刻瓦解,双方都哑然失笑,众人也松了口气,会谈重新活跃起来。

在随后的中美峰会上,双方就国际形势、哲学文化、社会制度和两国关系等话题畅所欲言,毛主席谦虚回应自己“最擅长为人民服务”,赢得美国代表的一片敬佩。

原定15分钟的会面也在和谐交流中不知不觉延长至1个小时,两国领袖建立起良好工作关系,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晚宴上,毛主席送上自己题词的字画,而尼克松回赠高尔夫球杆,两国频频交换友好讯号。

毛主席沉稳睿智而又适时灵活,中美首脑峰会取得圆满成功,中美关系正式进入缓和时期,仅一个月后,上海公报的签署更清楚标志出两国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已经全部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冷战的影响,中美之间存在着深层矛盾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毛主席在处理两国关系上秉持“仗要打,口要骂”的原则。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中,麦克阿瑟狂妄地要用核武器作为恫吓,作为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毛主席没有退缩,他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驰援朝鲜,并判断美国不敢轻举妄动动用核武器,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并肩奋战,大胜美国侵略者,捍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主权。

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兵干涉越南内战,再次进行侵略扩张,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毛主席再次派遣中国志愿军驰援越南,支援其人民进行抗美救国斗争。

在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毛主席彰显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领袖的气魄与担当,同时,他也凭借自己的战略判断力与政治智慧,在防止美国动用核武器的同时,也避免中国被直接卷入战争,减小国家损失。

尽管面对美国的侵略,毛主席敢于亮剑;但他也意识到,与这样一个超级大国长期对抗并不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因此他开始采取灵活智慧的举措,化解与美国长期对峙的局面。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支持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国举办,并主动与美国队员进行友谊握手,向美国示好。

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铺路,毛主席立场明确,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但对改善关系持开放态度。

入世纪70年代,形势发展到两国正确处理双边关系对各自发展都至关重要的时刻,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毛主席不但接待尼克松总统,而且通过“放空炮”化解标语事件中的尴尬,在中美高峰会上推动两国关系破冰。

因为考虑到大国之间存在着广泛共同利益,合则两利,斗则俱伤,长期对抗不利双方发展,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才能开辟两国关系的新天地。

毛主席内外兼修稳扎稳打,将两国关系顺利推进到新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中美关系大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出他政治家的睿智与魄力。

回望历史,我们不禁赞叹毛主席匠心独具的外交手腕与政治智慧,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外来入侵,捍卫民族尊严;他也深谋远虑,与敌对势力转变对立为合作,正是这种内外兼修、稳扎稳打的大国姿态,将中国由被动局面推进到世界重要一极。

当今世界格局异常复杂,中国仍面临西方国家的遏制与打压,我们要学习毛主席大国气度与战略定力,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也要主动争取与其他主要大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有秉承“仗要打,口要骂,但也要会转变对立为合作”的开阔胸襟,才能更好地驾驭复杂局势,推动世界实现长治久安。

评论列表

大舜
大舜 2
2025-07-14 22:44
毛主席为中国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