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人民日报》史无前例地登出一则寻人启事,领导们惊讶地发现要找的竟是一位普通清洁工,由此揭开了一位特等功臣的传奇往事。 【消息源自:《人民日报》1953年4月档案、《解放军报》英雄人物特辑、河南兰考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年版】 招待所的水泥地刚拖到第三遍,老雷的腰已经弯成了九十度。这个总穿褪色蓝布衫的瘦老头,正把抹布拧成麻花状,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喊:"雷保森同志?"他手里的水桶"咣当"砸在地上,水花溅湿了补丁摞补丁的解放鞋——整整两年没人叫过这个全名了。 时间倒回三个月前,县政府王秘书盯着《人民日报》中缝的寻人启事直揉眼睛。那则寻找"七峰山战役特等功臣雷保森"的公告里,籍贯栏明明白白写着"河南兰考"。"该不会是我们招待所那个闷葫芦吧?"他想起总在锅炉房后头啃冷馒头的清洁工,那人右腿走路时总有点拖,据说是在朝鲜冻坏的。 "老雷,你打过美国坦克?"王秘书第二天故意把报纸摊在食堂桌上。老头正往铝饭盒里盛白菜汤,闻言手一抖,菜汤洒在报纸英雄照片上,油渍恰好晕染了照片里年轻战士的脸。"我...我就是个扫地的。"他抓起抹布就去擦,却把油渍抹得更花了。 这要搁在1951年2月的七峰山,谁敢信这个佝偻着腰的老头,曾带着九个战士用反坦克手雷炸瘫了十一辆美军坦克?当时零下二十度的雪地里,他们趴在299高地的战壕中,棉衣里结的冰碴子能划破皮肤。"班长,咱就剩三颗手雷了!"新兵小李的声音在坦克轰鸣中发抖。雷保森把最后半包烟丝分给众人:"看见那辆指挥车没?专打它履带!"后来军史记载,这场阻击战为后续部队赢得了八小时宝贵时间。 跳崖时他其实没想过能活。右腿卡在岩缝里折断那刻,他看见自己带的兵全倒在了雪地上。朝鲜老乡发现这个"冰人"时,他怀里还死死攥着打光子弹的冲锋枪。辗转三个野战医院,医生从他腿上取出七块弹片,最大的有指甲盖大。"能走路就是造化。"他后来总这么跟招待所问腿伤的年轻人说。 军区派来的干部在锅炉房找到他时,老头正用铁锹掏煤灰。"雷保森同志,组织找您两年了!"军官的皮鞋踩在煤渣上咯吱响。老雷却盯着炉膛里将熄未熄的火星:"我们班...都追认烈士了吧?"得到肯定答复后,这个被误认为烈士的英雄突然蹲在地上,把脸埋进沾满煤灰的手掌里——那正是七峰山战役后他被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日子。 授勋仪式上,彭德怀元帅亲手给他别勋章时,发现这个英雄的衬衣领子磨出了毛边。老雷悄悄说:"首长,我们班其实该得十枚。"后来有记者追到招待所,只见他把勋章锁进床头铁皮盒,第二天照例四点起来通炉子。所长要给他换单间,他指着锅炉房说:"这儿暖和,夜里腿不疼。" 1996年兰考县重修县志时,工作人员在敬老院找到他。已经有些糊涂的老人,却清楚记得七峰山每道山梁的走向。"那天下雪了吗?"年轻人边记录边问。老头望着窗外的泡桐树,突然哼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走调的歌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 县里最后给他安排的住处紧邻着民兵训练场。每天清晨,当年轻人在操场练队列时,总有个坐轮椅的老人默默看着。有回实弹打靶,有个新兵连打三次脱靶,急得直跺脚。老人摇着轮椅过去,只说了一句:"当年我们打坦克,第一颗手雷都是瞄履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