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解放军10倍兵力也难敌日本?”2014年,日本自卫队竟对中国嚣张嘲讽,直言中国

“解放军10倍兵力也难敌日本?”2014年,日本自卫队竟对中国嚣张嘲讽,直言中国10倍兵力也不如日本,如今10年过去了,谁料被自己最新防卫白皮书狠狠打脸,那当年为何敢这么狂?   (信源:环球时报——日自卫队狂妄爆棚:解放军10倍兵力也难敌日本)   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临近之际,互联网上总会泛起一些熟悉又有些刺耳的杂音。一边是日本极右翼分子“吞并中国”的叫嚣,另一边也有好事者抛出疑问:“中国军队十几年没打过仗,真上了战场不怕输吗?”这些言论,无论多么不切实际,都触碰着一段尚未远去的历史记忆。   要理解今天的底气,或许得先回看昨日的差距。1937年的中日两国,实力悬殊几乎是天壤之别。   彼时日本工业总产值高达60亿美元,已是亚洲的工业强国;而当时的中国工业产值尚不足其四分之一,这点家底还分散在不同军阀手中,难以形成合力。   钢铁产量更能说明问题,日本年产580万吨,中国仅有4万吨,相差145倍。这意味着在战场上,许多中国士兵连一把堪用的刺刀都难以保证。   海军的对比更不必提,日本拥有世界第三、总吨位190万吨的舰队和4艘航母,而民国海军全部家当加起来不过6万吨,其中不少还是北洋时期留下的老船。   正因如此,淞沪会战中海军官兵驾驶着老旧舰艇冲向日军舰队的背影,才显得格外悲壮。   然而,历史并未停留在那个屈辱的年代。如今的中日实力对比,早已攻守易形。   军事上差距直观巨大。中国有超200万现役军人与庞大预备役,日本自卫队仅约24万人。陆上,中国有超5000辆主战坦克和数千门远程火箭炮,规模与火力非日本千余辆防御型坦克可比,甚至有观点认为日本陆上自卫队不及解放军一个重装合成集团军。   海上,中国海军总吨位超240万吨,有三艘航母、数十艘驱逐舰,含055型万吨大驱。日本海上自卫队总吨位不足80万吨,舰艇老化,新舰补充慢。   且日本海自缺乏核潜艇等战略威慑力量,作战系统核心代码来自美国,自主性受限。中国造船能力突出,年造船吨位是美国200多倍,战争潜力令对手不安。   空中,日本航空自卫队主力F - 15J多服役超三十年,新锐F - 35数量有限。中国空军有数百架歼 - 20、歼 - 16、歼 - 10C等先进战机,还建立了完整作战体系。    更深层的差距在于战略打击能力。中国拥有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其超过10马赫的速度和极短的反应时间,使现有反导系统形同虚设,理论上十分钟内即可覆盖冲绳基地。   同时,东风-21D、东风-26等反舰弹道导弹,则将潜在的外部干预力量拒止在安全距离之外。而日本作为无核国家,在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   军事逆转背后是经济与工业基础全面超越。如今中国GDP近日本五倍,工业总产值超全球三分之一,有完整产业链,战时转产和自我维持能力强。而日本能源90%依赖进口,关键工业矿产储备不足一周,部分还需从中国进口。   过去日本引以为傲的产业,如今面临中国激烈竞争。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产量占全球六成以上,日本丰田转型艰难;钢铁产业,中国年产钢超10亿吨,日本不足8000万吨,武钢特种钢产能据说与日本钢铁业相当。   “十几年没打仗”或误解了现代军事准备方式。中国军队虽无大规模实战,但高强度实战化演训成常态,“常态化巡航”和大规模联合演习检验装备战术,让部队保持临战状态,五角大楼也承认中国军队向“世界一流”质变。   日本部分政客激进言论是为转移国内经济衰退、人口老龄化等矛盾的政治把戏。一旦冲突爆发,日本战略短板致命,海上生命线被切断,不出一月工业体系或瘫痪。   届时《美日安保条约》能否兑现存疑,美国是为盟友冒险还是坐视消耗卖军火,历史已有答案。    因此,面对外界的挑衅与质疑,中国展现出的淡然,并非源于自负,而是基于实力的清醒认知。   真正的和平并非靠言语乞求而来,而是由每年下水的战舰、不断试飞的战机以及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所共同铸就。   这种“随时能赢,但选择不打”的战略定力,或许才是对世界和平最负责任的姿态,也是确保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