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5年,在老山战场上,解放军战士杨启良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击败敌军18人。然而

1985年,在老山战场上,解放军战士杨启良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击败敌军18人。然而,转业后他却遭受地方恶霸的欺凌。 1985年老山战场,一个名字悄然刻入历史——杨启良。他以一敌十八,守住阵地,成了传奇。可谁能想到,这位战场上的硬汉,转业后却在和平年代被地方恶霸欺凌?从枪林弹雨到街头巷尾,他的故事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既耀眼又刺痛人心。英雄的光环为何在平凡生活中黯淡?正义和勇气又如何在不同舞台上被考验?让我们走进杨启良的经历,一探究竟。 杨启良,1962年12月15日出生在浙江黄岩县宁溪乡下桧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家里条件不好,种地、干活是日常,苦日子磨出了他一股子韧劲。小时候,他就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人,村里谁被欺负了,他总爱站出来说句公道话。1983年,21岁的他响应国家号召,扛起保家卫国的担子,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到陆军第1师2团3连。部队里训练苦得很,射击、投弹、长跑,他样样不落人后,靠着拼命的劲头和纪律性,很快就当上了班长。 1985年3月9日,老山战场166高地北侧的无名高地,成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那天越军来势汹汹,要抢这个关键阵地。战斗打得惨烈,战友一个个受伤倒下,杨启良咬着牙独自撑了四小时。越军冲了四次,他硬是顶住了,干掉了18个敌人。情况危急时,他甚至喊炮火轰自己所在的阵地,就为了拦住敌人的脚步。这份胆气和血性,不仅保住了阵地,还给部队争取了喘息的机会。战后,南京军区给他记了一等功,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 1996年,杨启良脱下军装,转业到了台州市工商系统,开始了另一段人生。2010年,他当上了台州经济开发区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这工作听着挺文气,可干起来一点不轻松。每年得处理差不多400起消费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7.7%,这数字背后是他无数次的耐心沟通和专业判断。 可和平年代的“战场”不一样,敌人不再是端着枪的越军,而是形形色色的人性。2013年,他接手了一起汽车4S店的投诉案。一名车主说车子修不好,在外地出了事故,要4S店赔钱。杨启良查下来,发现事故完全是车主自己操作失误,跟维修没半毛钱关系,就驳回了索赔。这下捅了马蜂窝,车主气急败坏,跑到办公室指着他鼻子骂,还放狠话说要搞掉他的饭碗。换成一般人,可能就怵了,但他没慌,用调查结果和事实把对方堵得哑口无言,最后车主灰溜溜地走了。这事处理得漂亮,可也让人看到,英雄在地方上照样得面对刁难和欺凌。 杨启良在消协的工作,跟他在战场上扛枪的日子完全不一样,可那股子责任感一点没变。他处理纠纷时不急不躁,总能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社区里的人都叫他“老娘舅”。2015年,他从秘书长变成普通工作人员,岗位变了,干劲没变,依然为消费者跑前跑后。他的故事,从老山战场延伸到台州街头,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只会打仗,而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守住自己的底线。 杨启良的经历让人感慨,也让人有点憋屈。战场上,他拿命换来的荣誉,转到地方却换不来应有的尊重。那个车主明知自己没理,还敢对他破口大骂、威胁恐吓,这不就是仗着地方上的“势力”欺负人吗?英雄在和平年代遭遇不公,不是个例,而是社会现实的一角。有人说,这是人性使然,总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也有人说,这跟环境有关,地方上不像部队,没那么强的纪律约束。可不管怎么说,杨启良没被这些事压垮,他在战场上不怕死,在地方上也不怕恶势力,这份硬气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他的故事还让人看到,勇气和正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在战场上,勇气是拼杀,是不退;在生活中,勇气是坚持,是不低头。杨启良用行动证明,不管环境怎么变,一个人的底色是不会轻易丢的。他没因为恶霸的欺凌就退缩,反而用自己的方式,把正义守住了。这不光是他的传奇,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提醒:生活里总有不公平,但能不能挺过去,取决于你自己。 杨启良从老山战场到台州街头,走了条不寻常的路。战场上的英雄光环没让他在地方上高枕无忧,反而让他面对更多挑战。他的坚韧和担当,戳中了人心,也让人忍不住想问:英雄在和平年代的命运为啥这么坎坷?你咋看他的遭遇?是觉得社会欠他一个公道,还是觉得他自己够牛,能扛住这些磨难?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咱们一起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