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2岁的抗战老兵马丹林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了管子,而他身价100亿的儿子马未都,看了父亲一眼后,直接决定放弃治疗! 马丹林,1926年出生在山东荣成镆铘岛,一个靠海吃饭的小地方。家里世代捕鱼,日子过得紧巴巴。作为长孙,族里东拼西凑送他念书,他也没让人失望,毕业后当了乡村教师,教村里的娃娃认字算数,大家都叫他“马先生”。1944年,弟弟被日本遗留的水雷炸死,他眼眶红了,撂下粉笔,跑去投了八路军。战场上,他不怕死,挨过枪子儿,身上疤痕一道道,硬是扛了下来。 战后,他被调到北京,参与组建空军,当过政委。那时候,他认识了媳妇儿,生了几个孩子,长子就是后来有名的马未都。他管孩子挺严,家里常摆着历史书,结结巴巴地讲英雄故事,告诉孩子们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退休后,他回山东老家,种点花草,日子过得平淡又踏实。晚年,他口吃更严重了,但还是乐呵呵地教村里孩子发音,谁都喜欢这个倔老头。 1998年,马丹林72岁,癌症晚期把他拖进了北京的医院。病痛来得凶,他瘦得皮包骨,靠着管子吊命。那时候的医疗技术不像现在,化疗、插管,能试的都试了,可他还是疼得睡不着,吃不下饭。医生说,能拖一天是一天,但治好的希望几乎没有。马丹林自己也明白,几次跟家人说,别折腾了,他不想这么活受罪。 马未都那年已经43岁,搞收藏发了家,身价百亿,在文化圈里名头响当当。他去看父亲,看到老头被病痛折磨成那样,心里估计也不好受。马丹林不是没钱治,而是治下去也没啥意义,只会多受罪。马未都跟医生商量,又跟母亲、兄弟姐妹通了气,最后拍板:停了治疗,拔了管子。四天后,马丹林走了,走得平静,没再受苦。 这事儿传出去,外面议论开了锅。有人说马未都冷血,有钱不给老爹治病,太不孝;有人说他做得对,尊重父亲的意愿,让老人走得有尊严。毕竟,中国人讲究“孝”,拼尽全力救父母是天经地义,可马丹林的情况不一样,他自己不想拖着。马未都后来在书里写,他爹说过,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躺着苟活。他没多解释,但这决定显然不是一时冲动。 那时候,放弃治疗在国内还不常见,尤其马未都这么有钱,别人想不通他为啥不“砸钱救命”。可钱真能买回一切吗?马丹林抗战那会儿,命都豁出去了,晚年却被病痛绑在床上,他自己都不甘心。马未都的选择,也许是另一种孝顺——不让父亲受罪,给他最后的自由。 马丹林去世后,这事儿没马上平息。有人开始讨论,生命的尽头该咋办?是倾家荡产也要拖下去,还是放手让亲人解脱?1998年,安乐死在中国还是个敏感话题,马未都的决定多少让大家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他没站出来辩解,但这事儿确实让人看到,钱多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尊重意愿有时候更重要。 马未都后来接着干他的文化事业,开了观复博物馆,还写了《背影》缅怀父亲。他常在节目里提老爹,说他骨头硬、脾气倔,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母亲和兄弟姐妹也没怪他,家里人聚一块儿,还会聊起马丹林的往事,挺温馨。 说到底,马丹林和马未都的故事,不只是名人轶事,也是那时候普通家庭会碰上的难题。90年代末,医疗条件有限,老人生病,家里常得砸锅卖铁去治。可治不好怎么办?拖着受罪,还是放手?马丹林家有钱,但一样逃不过这道坎儿。马未都选了后者,不少人可能觉得狠,可他心里估计也难受,毕竟谁愿意看着亲爹走呢? 这事儿接地气得很,搁谁家都可能遇到。马丹林不是啥大人物,就是个扛过枪、教过书的老头;马未都也不是完美儿子,就是个想让爹少受罪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戳中了很多人心里那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