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名臣包拯去世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

名臣包拯去世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直到包公墓被发掘,真相才最终被揭开。 公元999年,在如今安徽合肥的一户普通人家,一个叫包拯的男孩出生了。 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千古流传的清官典范。 包拯自幼聪慧,读书用功,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 他原本可以顺势入仕,走上一条平顺的仕途,但他却选择回家侍奉父母,整整八年不肯做官。 等到父母去世,他才真正踏上仕途。 初为地方官,后来调任京城,担任开封府尹。 当时的北宋,虽然文化繁盛,但官场腐败横行,冤假错案频发,百姓苦不堪言。 而包拯上任后,很快以一身铁骨和公正闻名朝野。 他查案迅速,断事清明,无论犯事者是谁——是朝中权贵,还是地方豪强,甚至是皇亲国戚,只要违了法,他一律秉公处理。 包拯一生清廉,他在官场多年,却几乎不置家产,不积私财。 有人送银子感谢他为百姓伸冤,他一口回绝,并让对方把银子带回去,说:“你若真心感激,就替我守法做人。” 他管钱不贪,办案不徇私,办事不拖沓,连同僚都私下感叹,这人不是铁面,而是“铁心”。 民间老百姓则更敬他,把他称作“包青天”,说他断案如阎王转世,能“日断阳间事,夜理鬼神冤”。 包拯一生断过无数要案,但最让人记得的,不只是他如何铁面无私,而是他从来都只站在“理”与“法”那一边,从不因权势而动摇,也不因情面而妥协。 他从不以“清官”自居,只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对他来说,百姓安稳,法律公平,比什么都重要。 这样的人,自然也知道自己的清誉在人世间有多重。 他一直担心死后被后人利用,甚至墓地被盗、尸骨受辱。 于是,在他临终前,悄悄把女婿文效叫到床前,低声交代了一件从未告诉旁人的安排。他说:“我走后,准备二十一口棺材,从七个城门一起抬出去。”文效听得一头雾水,却不敢不从。 于是,在包拯出殡那天,开封府七座城门同时敞开,二十一副棺材齐发,浩浩荡荡,百姓涌上街头,哭声震天。 从此,关于包拯墓地的传说越来越多,有人说他葬在开封,有人说在庐州。 直到近千年后,考古人员在合肥发现一座古墓,经过多方比对,才确认那正是包拯的真正墓地。 包拯走后,朝廷赐谥“孝肃”,以示对他为人、为政的尊敬。 但他在民间的地位远不止于此。 千百年来,他的故事被改编成戏剧、评书、电视剧,从京剧舞台唱到电视屏幕。 他的形象永远是黑脸,象征公正无私;他的官帽上有月牙,象征能照见黑白分明;他身边永远有忠心的展昭、聪明的公孙策,也有一口口“铡刀”,象征着天理与法度。 可如果细看史书,包拯并不需要这些夸张的“戏剧附加”,他本身的真实人生就足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