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瑞典会谈开局前,先摆上桌的不是文件,是彼此的底线。 7月23日,中国商务部对外官宣:中美将于7月27日至30日在瑞典进行新一轮经贸会谈。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亲自领队,带着一众高级代表团赴会。官方措辞一如既往地平静,像是在通知一次例行公务,实则这已是特朗普回锅以来的第三轮“欧洲会谈”。 前两轮,中美谈出了点“默契”:暂缓关税、交换清单、低调控火。尤其上一次,原本要在7月1日执行的145%关税,被硬生生推到了8月中旬。这段窗口期,不止用来降温,更是交换利益的窗口。中方在稀土出口上点了头,美方在芯片管制上松了口——不是突破,但够稳住。 所以现在第三轮会谈重启,谈什么,其实不难猜。 第一件事:能不能再延迟一次加税?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145%的关税一旦落地,基本等于中美贸易停摆。中国这边不怕死,美国企业却先破产。从加州葡萄园到德州农场,没人想重演2018那一轮亏损到骨头的关税战。 这也是贝森特在赴会前主动放话的底气:“我认为可以考虑延迟90天。” 说白了,就是拖。拖得越久,美方越能借“谈判进行中”稳住资本市场,同时把盟友拉上谈判桌、甩锅给别人。 这招中国也懂。比的不是谁先翻桌,而是谁能撑得久、谁能拿到实利。 第二件事:会不会建立经常性磋商机制? 贝森特口风放得更软:“我们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好,应该建立更好的定期会晤制度。” 这话熟吗?过去20年美国对每个主要贸易对象都说过,最后剩下的,只有“双边摩擦记录”。 但这次中方可能真有兴趣谈。原因很简单,常态化接触意味着至少留一个“可控通道”,可以谈、能控,不至于每次都靠突然通话或社交媒体表态解决冲突。这不是信任,而是留后手。 第三件事,也是最危险的变量: 这次会谈不是纯经济议题。贝森特已经在媒体上预热,要“顺便聊聊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石油的事”。 翻译一下,这叫:“顺便带点制裁话题一起讲。” 这不是经济谈判,这是地缘政治战线向经贸领域渗透。 美国的算盘不难理解——既然在乌克兰战场啃不动俄罗斯,在中东拿不下伊朗,那就从中方这里绕一道:逼你表态、逼你配合制裁、逼你站队。 而中方的回应也很明白——不配合,也不会让你在谈判桌上偷换主题。 问题就在这。 一旦美方执意在会谈中掺入“非经济话题”,尤其是涉及中俄、中伊合作的敏感事务,那这场谈判的基调就会变。 原本是就事论事,现在变成了“全局施压”。 原本是降温,现在可能变成“打草惊蛇”。 特朗普政府一直自诩“交易大师”,但这两年它更像是“绑架高手”——动不动拿加税威胁你谈判,谈成了就宣布胜利,谈不成就拉黑断供,逻辑非常清楚:不讲信任,只讲收益。 问题在于,中国不是墨西哥,不靠美国吃饭;也不是欧盟,不会被一两份天然气合同牵着鼻子走。 中国能熬七年贸易战,出口顺差还创新高,这一点白宫不会不知道。 所以这次瑞典会谈,看起来温和,实则每一条议题都踩在薄冰上。 贝森特想谈延税,中方也不排斥;想建机制,中方更愿意;但一旦试图用“制裁话术”引导谈判节奏,那对面就只剩“冷处理”——不接话,也不配合,更不会承认你有资格管这个。 这就是现实。 中美关系不是靠一轮会谈缓和的,也不是靠一次让步就能重启的。它是结构性的博弈,是长期的、反复的、牵一发动全身的复杂系统。 瑞典只是一个场子,谈得了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谁在场上稳住了节奏。 而对于北京来说,最重要的是两点: 一,不让“非经济议题”趁机混进来; 二,确保自己不在谈判桌上落入“被审问”的被动角色。 从过去两轮会谈的走势看,北京目前是控局的一方。下一步,就看华盛顿要不要继续“带条件交易”。 如果特朗普政府还是想着把中美谈判当成“全球谈判前哨”,那别怪中方继续延迟战术,把这场会谈拖成一场寂静对峙。 因为真正的筹码,从来不是关税清单,而是彼此谁更怕断联。 而很明显,这一轮,中方并不慌。 参考资料:《 美国90天对等关税谈判将到期,美财长回应-凤凰网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