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墓志的书法风格兼具隶楷过渡期的特征,结体方正严谨,笔画刚劲朴拙,呈现出北魏晚期民间书法的自然率真。其内容不仅为研究吕氏家族世系提供了实物佐证,更对考证姜尚故里、北魏地方社会结构及礼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学者耿玉儒曾指出,该墓志填补了北魏非仕宦阶层人物研究的空白,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背景下民间耆老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作为北魏碑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吕觃墓志》以史料与艺术的双重价值,成为学界探讨北朝社会史、家族史及书法演变的重要载体。

北魏《吕觃墓志》原石
墓主吕觃(439—521),字羌仁,汲郡汲人,虽未正式入仕,但因其德高望重、品行卓然,被孝明皇帝追赠为河东太守。碑文记载其生平以“性俭贞淳,闻利未迳其心;志闲冲素,言禄不干其虑”为核心,强调其淡泊名利、恪守本真的品格。吕觃享年八十三岁,卒于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后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改葬于朝阳乡太公里。墓志铭文以四言韵文写成,辞藻典雅,追溯其家族渊源至西周姜尚,并赞颂其“姜水渊澄,管业岳秀”的世族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