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想要飞上蓝天,就必须要蓄积足够的升力,而这就要依靠在跑道上的高速滑行来实现,所以轮子的作用一点也不比机翼小。
那么问题来了,飞机的起落架只能用轮子吗?可不可以用其它的东西,比如履带?在历史上人们曾多次尝试给飞机装上履带,而最著名的一次实验就发生在美国的B-36和平缔造者轰炸机的身上。B-36和平缔造者轰炸机在整个轰炸机家族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是一架超远程战略轰炸机,它可以携带33吨炸弹连续飞行970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这架轰炸机可以从北美洲起飞,先跨越太平洋,再跨越整个亚洲大陆直抵欧洲。这架洲际轰炸机的翼展达到了70米,是历史上投入批量生产的最大型的活塞式轰炸机了。一开始B-36上只装备了6台活塞式发动机,但如此强劲的动力系统在这架巨型轰炸机上显然不够看。B-36的空重就达到了76吨,最大起飞重量可以达到186吨,想要依靠这6台活塞式发动机把B-36送上蓝天就需要一个很长的跑道来进行长时间的滑行,而且即便飞上了蓝天,它的速度也十分感人。
很显然,这架巨型轰炸机需要一个更为强劲的动力系统,于是4台涡喷式发动机又被装了上去,B-36正式成为了一架拥有10台发动机的空中怪物。
4台涡喷式发动机提升了B-36的动力,也缩短了起飞前的滑行距离,但B-36仍然不能随心所欲地起飞,原因还是它太重了,以至于并非所有的机场跑道都能够承受。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在飞机的起落架上下功夫。原本B-36的起落架是由三个超大的轮子组成,经过改良之后,单个大轮的起落架被4个小轮所取代,于是飞机对地面造成的压强大幅减小了,B-36终于可以在大多数的机场跑道完成起飞了。
还有没有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当然有,那就是干脆把轮子抛弃,换成履带。将轮子换成履带之后,飞机对于地面的压强再一次大幅减小,1950年,经过测试,装有履带式起落架的YB-36试验机对地面造成的压强只有393千帕,缩小为了原来的三分之一。将轮子改为履带,不仅大幅减小了压强,还使飞机拥有了更强大的适应性,现在飞机甚至不需要依靠机场跑道,只要有一片草坪就可以完成起飞和降落了。
既然履带式起落架这么好,为什么后来没有发扬光大呢?
这是因为履带式起落架虽有独特的优点,但也有令人无法接受的缺点。首先,履带式起落架要比普通的轮式起落架重得多,重量至少在轮式起落架的3倍以上,这无疑会降低飞机的装载能力和飞行速度。其次,履带式起落架的个头要比轮式起落架大,而且也没有办法很好地折叠,所以飞行需要预留出一块很大的区域来安放它,这无疑会挤占飞机的内部空间。
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履带的摩擦力要远大于轮子。
摩擦力大了,飞机的滑行速度就慢了,滑行速度慢了,滑行的距离就变长了,于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上来,装备了履带式起落架的B-36又没有办法在大多数的机场完成起飞了。起飞效率是飞机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指标,会大幅降低起飞效率的设计自然是没有前途的。虽然在此之后,也有一些有关履带式起落架的尝试,但最终的结果都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
克赛号就是履带,看看有多少个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