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天,朝鲜停战谈判再次陷入中断,志愿军不得不重新构筑防御阵地,美军趁机对志愿军发动大规模空袭。
双方的暗中博弈,都是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夺更多的话语权,可是志愿军空军已经颇具规模,美军失去空中优势。
美军无法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又不肯在谈判桌上低头,于是就制定了收缩战略,由进攻转入防御,志愿军决定进行战术反击。
为了尽可能的歼灭敌军,志愿军制定了相对弹性的作战方案,即要求各军自行确定进攻时间,做好准备就可以发起进攻。
命令下达以后,38军重返一线,并领受攻占394.8高地和281.2高地的任务,这两座高地被敌人称为“钢铁阵地”。
美军在394.8高地和281.2高地建设了一年多,修建了无数地堡、交通沟、堑壕和铁丝网,还遍布地雷和照明雷等武器。
美军占据这两座高地一年多,志愿军始终未能攻克,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38军113师参谋长范天恩作了充足的战前准备和演练。
一切准备就绪后,38军全体官兵在火炮的掩护下,对两座高地发起了猛攻,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斗异常残酷。
38军成建制投入部队,轮番发起进攻,直到第五天才攻上阵地,可是很快又被敌军夺回,双方又爆发激战。
为了守住阵地,38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了6700名官兵,才达到战前定下的作战目标,美军则伤亡8000多人。
按理来说,38军部署周密,作战意志顽强,装备也不输给美军,不应该打得如此惨烈,背后的原因是源于一场意外。
38军内部出了一名叛徒,此人就是340团7连文化教员谷中蛟,谷中蛟是湖南湘潭人,生于富农家庭,家庭成分不好,解放战争中,谷中蛟的父亲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谷中蛟之所以参军,是为了躲避建国初期的改造,由于谷中蛟童年读过私塾,上级就安排他作了一名文化教员。
与其他战士相比,谷中蛟本就意志不坚定,而且渴望通过叛变的方式,前往台湾与父亲团聚,可是一直没有机会。
秋季反击作战前夕,同为富农子弟的李姓教导员,趁着夜色投靠了美军,美军借机大肆宣传,用飞机载着此人对志愿军喊话。
这一行为触动了谷中蛟的内心,谷中蛟也想效仿此人,于是就偷偷获取了38军作战计划,准备以此获得美军认可。
38军确定进攻时间后,7连连长作战前动员,要求全连人都参与战斗,谷中蛟却以没有棉衣,握不住枪为由推脱。
战士们听后,纷纷慷慨解囊,有人想办法给谷中蛟找了一件棉衣,谷中蛟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连长。
白马山战斗打响的前四天,谷中蛟偷偷离开了7连,叛变投靠了美军,并将38军的作战计划和盘托出。
正是由于谷中蛟的叛变,才导致38军的进攻如此困难,谷中蛟叛变投敌,间接害死了数千名优秀的志愿军战士。
不过,美军接纳了谷中蛟,还在战后将谷中蛟送去了台湾,谷中蛟顺利成为了国民政府内部的一名基层职员。
作为一名叛徒,蒋介石并不完全相信谷中蛟,国民党成员也对其冷眼相待,谷中蛟在台湾度过了默默无闻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