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答疑的过程中,遇到一个这样的案例:
13岁孩子除了手机,什么都没有兴趣。上课不听,作业不想写,不想出门,只想玩手机。
让父母十分焦急,什么围追堵截的方法都用遍了,孩子还是不为所动,一心只想玩。
父母觉得都是因为手机和游戏,才会让原本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一下子变成这样。
于是,就用了更加严厉的方式来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要好好学习,早睡早起。
可是父母的做法,并没有让孩子听话照做,反而让孩子更加反抗,对手机也更加痴迷。
基本上是一碰到手机,就放不下来,无论父母怎么催促都拖延时间,能多玩一会就多玩一会。
父母都快气哭了,可是孩子还是不为所动,不论父母怎么说都不按约定时间归还手机。
直到父母硬抢过来,孩子才气鼓鼓的停下来,然后亲子关系的各种冲突以及两败俱伤。
父母特别累,觉得每次管孩子要手机,都得抢都得夺,得花好多时间才能将手机顺利拿过来。
不给手机吧,孩子就各种闹腾,并且承诺只玩一小会,但手机一旦到孩子手里,可就是“放虎归山”了。
给了手机很容易,想再要回来就很难。
我很理解父母焦虑和疲惫的心,也理解父母想管又管不住,不给手机孩子又各种闹腾和抗议的无力之心。
但我想说的是,孩子之所以把手机当成唯一兴趣,一拿到手机就不放手,有着几个隐含的问题,值得思考:
首先,父母是否对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一直管控得比较严或催得比较紧。
也就是说,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拿到手机,焦虑立马爆棚。各种催促,各种提醒,各种烦躁不安,以及对孩子说话都透着不耐烦。
从之前的完全不允许,到不得不允许,再到允许之后也伴随着各种指责与威逼利诱的催促。
这样的心态下,孩子玩也没玩愉快,还处处会跟父母对抗,更是会见缝插针的要到手机。
反正,能玩一次是一次,能拖一会是一会。
父母对孩子玩手机管得过于严格,不仅不会让孩子对玩手机有节制,反而会报复性的狂玩。
越不允许,越造成更糟糕和失控的局面。
其次,孩子对抗父母的真相,是由父母一步步造成的。
在父母的潜意识中,听话,懂事,乖巧是评判孩子的标准。
四年级之前的孩子,可能是听话懂事的,父母让干啥就干啥,不让干啥就不干。
父母特别欣慰,觉得孩子很乖,很可爱,很聪明,深得父母心。
但随着孩子升入高年级后,尤其是六年级之后,孩子开始不听父母的话了,即便是父母不允许的事,孩子想做还是要做。
这时父母就着急了,用更严厉的方法来制止,比如说很难听话,指责孩子,试图用武力方式让孩子屈服。
硬碰硬的方式,不仅没有治住孩子,反而让孩子更加叛逆和对抗。
原来听话的孩子,一下子变得很刺毛和浮躁,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管也管不着了。
孩子回到家中,父母唉声叹气,对孩子动辄就是批评和教育,讲道理和指责,弄得孩子躲在自己房间不出门,要么想方设法要手机。
父母一看孩子作业都不写,还想玩手机,就气不打一处来。
每天因为手机,因为作业,发生着各种矛盾。
孩子对学习兴趣全无,对父母爱答不理,只想躲在房间玩手机。
父母还以为好好的孩子摆烂,都是因为手机惹的祸。其实是父母自己的掌控欲太强,过于情绪和武断,才造成孩子把手机当成了唯一避风港。
最后,父母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如果父母一下子没办法做到尊重,理解,共情和换位思考,起码也要做到情绪稳定,不乱发脾气。
这样起码让孩子不抗拒呆在家里,不抗拒与父母沟通。
如果父母一开口就是指责,就是要求,就是各种说教与诉苦。
没有孩子愿意跟这样的父母多说话,也没有孩子愿意呆在充满道理的家庭中,还对父母毕恭毕敬,亲密无间。
我知道父母很难,上有老,下有小,面临着工作与生存的双重压力。但养育孩子从来不是,按自己的意愿将孩子变成自己的复刻品。
我也能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为人父母,早就不是只管生只管饿不住孩子就行,而是尊重、理解和共情式沟通。
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感受,以及因需而助,而不是单方面“我为你好,你就必须接受”的养育方式。
这是对父母自我成长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父母的养育思维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