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街劳司官骑柳棍

在汝阳县城南街,每当元宵佳节来临,一项古老而有趣的民间习俗便会热闹上演——劳司官骑柳棍。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好寓意的传统活动。

正月十五、十六的汝阳城被装扮得五彩斑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这样的氛围中,劳司官骑柳棍的表演成为了闹元宵不可缺少的节目,令众人翘首瞩目。表演者身着红色官服,头戴县官帽,手持折扇,端坐在一根腾空翘起的柳木杆顶端。这根柳木杆长约8米,经过精心装饰,显得既庄重又喜庆。表演者随着柳木杆的起伏,做出各种动作,时而探身与观众互动,时而威风凛凛地端坐其上,引来观众的阵阵喝彩和笑声。

汝阳南街劳司官骑柳棍源于明盛于清,是街头民间艺术传统游艺杂技表演艺术的一种。相传和有关资料记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汝阳地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娱乐形式。它的渊源是由农桑官员视察农耕而创意的。 古代,每逢春天管理农桑业的官员到各地视察粮食耕种、植桑养蚕等情况,故名之劳司官。因经常徒步行走,下属为讨好大人,就砍下路边的柳树,让劳司官坐在上面,两人抬起前行。


后来,老百姓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把“劳司官骑柳棍”这一颇具丰收喜庆意义又十分有趣的情景演变成一种民间文艺活动。每到开春耕田时,南街村民们就选一人扮演劳司官,再配上身边衙役,与铜器社和其他民俗项目共同走向街头游行表演。寓意着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南街劳司官骑柳棍,具有率真质朴的民俗表演个性,保留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朴素的祈祷丰收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将劳司官骑柳棍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对延续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有十分特殊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发掘、抢救、保护、弘扬和传承劳司官骑柳棍这一民间游艺项目,对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关社火资料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知县张旭重修南街商山庙,并规定四月八日,起会赛神。劳司官骑柳棍游街表演得到群众喝彩。清初,南街成立了火神社、凤阳社、铜器社、商山社等民间社火组织,每年轮流当社头,通过劳司官骑柳棍这一表演形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演中有锣鼓伴奏,气氛非常 激烈,围观人群不时发出喝彩之声。清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吕大炮在南街修建了歌舞楼后,把劳司官骑柳棍表演推向了高潮。

1989年,应洛阳市政府邀请,劳司官骑柳棍随南街排鼓参加第七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幕式。劳司官骑柳棍在洛阳西工区一带游街表演,受到副市长白光第和市民赞扬。1991年,应洛阳市政府邀请,劳司官骑柳棍随南街排鼓参加洛阳市首届民俗文化庙会开幕式。荣获“河洛一绝”锦旗一面。2008年2月20日,劳司官骑柳棍表演新华社播发了通稿。之后人民日报等媒体也先后刊登照片报道。2017年,劳司官骑柳棍被汝阳县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0年8月,劳司官骑柳棍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街劳司官骑柳棍的闹元宵表演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人们在欢度佳节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项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团结。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这项古老而有趣的习俗将继续在南街传承下去,成为元宵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褚建明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