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氏万应灵中药膏贴医术(电视片解说词)褚建明撰稿
膏药是祖国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五大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膏药疗法更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并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陈氏万应灵中药膏贴医术就是利用药物,施于病者体表或患部,借体表对药物的吸收和经络的通路,发挥药物活血化淤,生肌止痛,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功能,从而达到各种治疗作用目的的一种疗法。陈氏万应灵中药膏贴医术源于嵩县陆浑一带,清道光年间,陈嘉在陆浑山中以采药看病为生,并掌握了传统黑膏药的全部组方及炮制技艺。第二代传人陈进元在祖传传统黑膏药中又加30多味中药,起名陈氏万应灵中药膏,医治了不少乡亲的痼疾顽症,名声渐渐大了起来后,在嵩县城开了药铺,代代相传,到第四代陈灿东时,因修陆浑水库,全家移民汝阳县陶营镇大北西村。至此,历经近二百年的陈氏万应灵中药膏贴医术便传到了汝阳。

第五代传承人陈长喜自幼熟背药性,13岁开始学制膏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祖传的基础上,改进膏贴配方,加入本土中药材,结合传统中药膏贴制法和现代生产工艺制作而成的膏贴。陈氏膏贴组方精干、工序繁复,其炮制过程如下:1.选材。精选当地山区的地道中药材达百余种:木香、半夏、杏仁、牛膝、归尾、冰片、麝香、独活、羌活、全虫、蜈蚣、防风、南星、穿山甲、威灵仙、贝母、银花、红花、蛇退、青风藤、白蔹、百藓皮、附子、川乌、草乌、甘草等。2.炮制:把配好的百余味草药切、炒炮制后,将草药倒入瓷缸,加入上等香油,用国槐枝、柳树枝及桃树枝搅拌。然后浸泡,夏天浸泡15日,春秋浸泡20日,冬天浸泡30日。在浸泡期间一日搅拌1至2次,能充分泡出药效。3.熬膏。将药油依次倒入铜锅中熬制,以武火烧滚后,将含有药材的药油过筛,直至纯净无渣。过滤后加入熟广丹,再文火熬制至用桃木棍不停地在锅内圆圈搅动,搅成滴水成珠即可离火。4.去火毒。药液在热温中将研末的麝香、冰片放入搅匀。然后将药液放入冷水中,浸拔数次,完全去除火毒和残余的丹毒,即成。5.取半成品膏药团置于容器中,按规格要求,用竹签取一定量调好的膏药,均匀地涂于在牛皮纸或膏药布上。

陈氏万应灵中药膏贴乌黑发亮、油润细腻、摊涂均匀,可反复使用数日,膏药药效能保持一个月。它携带方便,药效霸道,可以在任何时间使用,在对应穴位或疼痛点上敷上一贴,贴中的药物的活性因子能强力穿透外皮和骨关节纤维膜,靶向理疗疼痛处,打通闭阻经脉和络脉。其药膏不仅能外治,而且药效通过渗透皮肤,内病外治。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强筋骨等功效。适用于跌打损伤、老伤发损、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嘴脸歪斜、杨梅肿块、肩周炎、支气管炎各种病症。陈氏万应灵中药膏贴医术,作为汝阳民间膏药领域的杰出代表,对研究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以及传统医学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及现代人生活习惯不良、久坐、低头、熬夜、劳累导致各种腰酸背痛,颈肩腰腿疼风湿骨病的问题越来越普遍,陈氏万应灵中药膏贴医术秉承传统中药的传承,希望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健康和舒适。为进一步传承发展陈氏万应灵中药膏贴医术,汝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五年计划,鼓励传承人陈长喜带徒授艺,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一步传承发展陈氏万应灵中药膏贴医术,以实实在在的疗效为患病群众解决各种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