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派人查抄张廷玉,张廷玉一个好习惯救了自己,我们今天也在用

大王右史 2023-05-16 00:06:4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和互动体验。

清王朝是由满人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清初,满人的统治者意识非常强,对汉人颇有敌意。许多满人认为汉人软弱无能,丢了这么好的江山。

同时他们又对汉人严加提防,毕竟汉族是封建社会主要构成族群,汉人联合起来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且满人认为汉人不能轻易相信,和满人很难同心同德。

因此他们在多个方面对汉人进行压制,尤其是在政治领域。

但是满人是马上民族,虽然打下了江山却缺乏社会治理经验,因此出于稳定统治、治理国家的需要,又不得不启用一部分汉人。

清初的汉人很少能进入朝廷核心决策层,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满人的辅助官员存在的。

但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依然有一汉人凭借出色的政治能力,在康熙皇帝时期就进入到了核心决策圈,雍正皇帝在位时期他依然荣宠不衰,成为皇帝最为作为倚重的汉臣,乃至于雍正皇帝传位给乾隆时将他定为托孤大臣之一,可见对他的重视和信任程度。这位汉臣就是当时号称合家顶戴、满门朱紫的张廷玉。

到乾隆朝,垂垂老矣的三代重臣张廷玉成为乾隆皇帝掌权的障碍,被乾隆皇帝百般刁难,想要找出他的罪责,甚至被皇帝抄家。即使乾隆派来的士兵将张府翻了个底朝天,也未能搜出任何张廷玉违规逾矩相关的罪责,让乾隆皇帝查无可查。

张廷玉之所能做到毫无把柄、在关键时刻救下自身性命,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有一个坚持了一辈子的好习惯,这个习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

今天我们就回顾一下这位传奇名臣的仕宦生涯,探寻张廷玉关键时刻保命的人生智慧。

以文入仕,初登政治舞台

康熙十一年(1672年),张廷玉出生,其父张英在当时已经是朝中官员,张廷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一出生就是锦衣玉食。但他并不是纨绔子弟,而是受其父亲影响,沉心修习、专注学业,准备参加科考。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学有所成的张廷玉本来要参加会试,结果人算不如天算,他的父亲张英被任命为总裁官,张廷玉为了避嫌而弃考。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廷玉再次参加考试,中进士,入职翰林院。此时他的父亲张英已经荣登相位。但是他并未倚仗父亲的权势,而是耐心在翰林院继续学习积累。

是金子总会发光,一次偶然的机会,入值南书房的张廷玉被康熙皇帝召见,询问他父亲的身体情况,寒暄过后康熙皇帝想考一考这个年轻人,于是就命他作诗。

没想到张廷玉当场就出口成诗,康熙皇帝大为赞赏,从此特旨让张廷玉随侍左右,充当秘书的角色为康熙皇帝出谋划策。

此后十余年张廷玉在政坛稳扎稳打,三任会考官,被授予内阁学士荣耀。在康熙帝驾崩前一年,还妥善处理了当时著名的山东聚众劫掠屯庄案。可以说张廷玉在政坛已经崭露头角。

处事得当,深受雍正重用

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即位。即位之初雍正即着手整顿吏治、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张廷玉作为雍正皇帝恩师之子,不仅颇有学识,而且为人清廉有才干,正是雍正急需的干才,因此对张廷玉加以重用。

张廷玉常年在南书房值守,随时听候雍正召见垂询国事,深得雍正信任,后正式跻身枢臣之列。

因张廷玉家风严谨、公慎,雍正还任命他为太子太保,督学诸位皇子。

雍正七年,为处理军机事务又设置军机处,张廷玉一手拟定了军机处章程。此外许多朝廷典章制度均出自张廷玉之手。

后来雍正皇帝病危,临终前下遗诏任命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鄂尔泰等为托孤大臣,辅佐乾隆皇帝,又特地下诏张廷玉配享太庙,可见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恩宠。

位极人臣,渐为乾隆不喜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对张廷玉礼遇有加,甚至赐他三等伯爵,在清代是没有文臣封爵的先例的,而且乾隆还命他总理机要,可见其恩宠。

但随着托孤大臣鄂尔泰病亡,张廷玉失去了制衡,成为当时朝堂上的巨擎,逐渐引起乾隆的不喜。乾隆任命讷亲接替鄂尔泰的职务,但是讷亲和张廷玉之间的关系却非常糟糕。

张廷玉代表着汉人,讷亲代表满人,乾隆皇帝有意让双方制衡,达到权力的平衡。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张廷玉逐渐开始失宠。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已经76岁高龄,他感觉自己日渐体弱,精力不济,于是向乾隆皇帝请求致仕,但是乾隆皇帝并未批准,毕竟张廷玉是三朝重臣。但是乾隆皇帝虽然未批准,却特许他不必再每日早朝。

张廷玉何许人也,浸淫政坛数十年,他知晓乾隆皇帝是希望他将手中的权柄交还。毕竟张家世代为官,门生故吏遍布朝堂,乾隆皇帝掌权后肯定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张廷玉作为前朝老臣,在政局稳定后发挥完自己的预热就该适时退下了。

于是张廷玉再次向乾隆上奏疏,陈明自己年迈体弱想要致仕,其实张廷玉除了政治因素考量外,他自己也是真心想要退休的,毕竟已经年近80的老人,身体已经吃不消繁琐的政务,有时候思维也不是那么敏捷了。

但是出乎张廷玉预料的是这次的请辞再次被拒绝。

这时也不知道张廷玉犯了哪门子轴,第三次向乾隆皇帝请辞,正是这次辞官彻底惹怒了乾隆。

乾隆认为,允不允许辞官都是他说了算,皇帝才是决定大臣命运的至高权威,张廷玉一而再再而三的请辞,让乾隆感觉到他身为皇帝的权威被冒犯。

其实乾隆皇帝虽然觉得张廷玉在朝堂上是他培养自身势力的阻碍,但却也并不希望他致仕回家,只想让他作为朝堂上的吉祥物,领一些恩宠头衔,不问朝政就行了,因为他本身还是非常佩服张廷玉的政治韬略的。

但张廷玉的哭哭啼啼求退休让乾隆心生厌恶,被乾隆皇帝拿来大做文章,乾隆皇帝以此为由头剥夺了官员们的退休权,张廷玉深知自己已经触怒龙颜,自此越发谨慎。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社会,臣子的荣耀都要看君王心情。也许今天位极人臣的重臣明天就可能因为某句话得罪了皇帝被下狱为囚。

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就在张廷玉失去恩宠的时候,一些政敌也在乾隆面前攻讦张廷玉,于是乾隆皇帝作诗一首赐予张廷玉,实际上是为了震慑他。

张廷玉当时卧病在床,因此令其子代领圣旨,这下又让乾隆抓到了把柄——未亲自谢恩。其实这个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果皇帝真的看重你,肯定会体谅你,如果皇帝不喜欢你,你做什么都会是错的。

乾隆皇帝在军机处大发雷霆,准备惩罚张廷玉,结果军机处的大臣汪由敦却偷偷将这件事提前告诉了张廷玉。张廷玉此时早已失了方寸,乾隆旨意还未下达他就吓得赶紧去谢恩。

这让乾隆认为军机处这样的机要重地都会泄密,因此更加火冒三丈,他把汪由敦臭骂一顿,又以“结党”为由削除张廷玉爵位,还剥夺了配享太庙的资格,张廷玉灰头土脸的回到了老家。

尘世功名一场空

张廷玉在老家还没过几天舒心日子,又因为女婿卷入吕留良案再次被乾隆皇帝针对。乾隆皇帝想起来张廷玉就有一股邪火,于是派人以此案牵涉太广为由收缴张廷玉家中恩赏之物。

其实就是抄家,通过这一手段搜罗张廷玉的罪证,致他于死地,可见无情最是帝王心。乾隆特意叮嘱执行官员,一定要留意文书材料,从中找出张廷玉的逾矩之处。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张廷玉这个人太干净,竟然找不着一点罪责。

虽然张廷玉家中搜出了万贯家财,但绝大多数都是皇帝的赏赐,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没搜到张廷玉罪证的乾隆皇帝最终草草收场,对天下人解释是负责此事的官员擅自决定查抄张廷玉的,张廷玉因此逃过一劫。

张廷玉为官数十年,竟然让皇帝一点罪证都找不到,可以说与他的一个习惯息息相关。出身官宦世家的他非常知道做官的凶险,因此事事小心。

为了避免沾染祸端,他做事从来不存私心,无欲无求,做事出于公心,就不会有逾越规矩的隐患。此外他一直奉行“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原则,从不多说,不多听。每天发生的事情都会仔细梳理,不留任何有关国家有关朝政的文字材料,可以说这个习惯最终救了他一命。

张廷玉后来虽然侥幸活命,却因此备受打击,郁郁而终。听闻他死讯的乾隆皇帝不免也有一丝伤感,特地作诗一首悼念,同时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但这位为朝政呕心沥血数十年的名臣已然带着对帝王的恐惧故去。

对于乾隆皇帝而言,张廷玉的死,不过只是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他已经没有任何政治价值,这就是君王的考量。

10 阅读:3650
评论列表
  • 2023-06-04 14:55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外如是

  • 2023-07-16 19:52

    师学前汉肖何,前明汤和故伎尔。

大王右史

简介:半路出家的历史半吊子,带您一起窥探九州风云,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