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15分,陈薇蹲在厨房瓷砖上,手里攥着半块发硬的吐司。
洗衣机在身后发出沉闷的轰鸣,婴儿监视器里传来小女儿断断续续的咳嗽声,而手机屏幕还停留在丈夫两小时前那句“今晚加班,你先睡”。
这一刻她突然发现,镜子里那个头发蓬乱、眼袋青黑的女人,陌生得让她害怕。
当陈薇第7次把洒满奶粉的围裙套上肩膀时,墙上的挂钟刚指向清晨5:47。
三年来,她的生物钟被切割成以15分钟为单位的碎片:6:00冲奶粉、6:15换尿布、6:30准备早餐......直到深夜23:00擦完最后一块地砖,她才能在监控镜头里看一眼熟睡的孩子——这是她今天第一次“见到”女儿。
上周同学聚会上,曾经的投行精英们讨论着区块链和港股走势,而她脱口而出的却是“某东纸尿裤满299减50”。
当有人问起近况,她下意识举起手机相册里1003张宝宝照片,却找不到一张属于自己的影像。
3. 沉默的求救信号某个暴雨夜,2岁儿子突发高烧。
她抱着滚烫的小身体冲进急诊室,湿透的裤脚在地面拖出水痕。当护士问及孩子用药史时,她竟能精准报出每次疫苗的批号,却在填写监护人信息时,对着“职业”一栏的横线发了十分钟呆。
「那天我翻到婚前写的日记——要成为撒哈拉沙漠里追星星的人。现在我的沙漠是儿童房,唯一的星星是夜奶时吸顶灯的光斑。」
——摘自陈薇的电子日记(2024.12.6)
当陈薇在早教中心听到其他妈妈讨论“分离焦虑”时,她忽然意识到
——最需要治愈分离焦虑的,或许是那个被遗落在时光里的自己。
此刻窗外玉兰花开得正好,她悄悄在手机备忘录写下:“明天,我要穿那件酒红色连衣裙去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