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战争(6),帝国双壁与漠北决战,农耕民族战争机器的最强轰鸣

小龙评历史 2024-01-13 18:42:10

从战争成本角度看,这次决战是彻彻底底的后勤灾难;从战前规划上看,这次决战的前期部署全乱了,真实的战争过程完全没有按照事先设想的计划进行;从战争目的看来,这次决战要实现的目标太高,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

但就是这样一场从庙堂到战场都充满凌乱的决战却唱响了农耕民族军事史上的最强音,并成为了农耕文明战争文化中的一种象征与图腾,它是汉帝国近20年对匈奴反击作战积累的战争经验的集中爆发;是农耕民族战争机器被充分激活后发出的最强轰鸣;它标志着这具大汉版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下的超级战争机器已经完成了对大秦版的彻底超越;自以为躲在漠北就能以逸待劳的伊稚斜单于还是低估了这架战争机器所能爆发出的可怕威力。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大反击:漠北决战,即将打响。

伊稚斜的算盘

经历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后,汉帝国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连番胜利,大体上让汉匈双方的攻守之势发生逆转,但是匈奴方面并不甘心失败,他们需要一次大的胜利来挫败汉军锐气,于是,有人向伊稚斜大单于提出了战胜汉军的办法:

虽然注重发展骑兵后,汉军的塞外野战能力和作战半径均有了质的提高,但是汉人是农耕民族,无法在草原上长期生活的基本特质并没有变;越深入匈奴腹地,对于汉军的后勤压力越大的事实也没有变;基于以上两点,匈奴将领赵信提出:可以想方设法诱使汉军渡过大漠,匈奴军队则在漠北以逸待劳,寻求重创甚至全歼经历了大漠行军后师老兵疲的汉军主力。

这个赵信的身份很特殊,他起初是一名胡人部落的小王,具体是哪一族的胡人部落《史记》里没说,反正匈奴强势时,这些所谓胡人部落都依附于匈奴。

后来赵信转投汉军,还颇得重用,卫青率大军出征时,作为胡人熟悉匈奴地形的赵信当上了前将军。

但此番赵信作战不利,被匈奴主力合围,赵信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降。

赵信确实是从汉人这边投降到匈奴那一边,但是说他是“汉奸”似乎有问题,因为他本身就是胡人,在当“汉奸”前,他还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匈奸”。

总之,“汉奸”加“匈奸”赵信,因为熟悉汉与匈奴双方的情况,在匈奴那边发展得不错,伊稚斜单于对他十分信任。

面对赵信提出的这个在漠北以逸待劳重创汉军主力的建议,伊稚斜单于深以为然,因为这条建议从战略上讲是没问题的,如果在漠北进行决战,汉匈双方要付出的战争成本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自己的地盘上,打垮一支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困难的汉军,伊稚斜单于还是有信心的。

赵信与伊稚斜单于都只算对了一半,确实,如此规模的远征即便是对家底丰厚的汉帝国来说也是一个恐怖的后勤黑洞,但是多年的边疆战事反复磨砺出的围绕战争运转的国家机器却让汉帝国有机会去克服这恐怖的后勤压力,给伊稚斜单于来一个“惊喜”。

确立了赵信的诱敌深入战术后,伊稚斜单于还是用老办法,不断出动小部队袭扰汉军边境。

汉武帝与伊稚斜单于已经交手数载,对方想什么基本就是明牌,有着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你命的“优良传统”的汉武帝看出了伊稚斜想干什么,但是他还是决定“配合”一下这位老对手,来个将计就计。

你不是想把我的汉军主力引到漠北集中消灭吗?好,我预判了你的预判,汉军主力会到漠北,只是吃不吃得掉,就看你的牙口如何了。

大手笔

《孙子兵法》的核心观点是作战时要尽力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受客观条件限制,战争地点的选择由匈奴人控制,这一点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战争时间的选择,汉帝国则可以控制。

于是汉武帝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待战马、兵源、钱粮等准备充分后再命汉军远渡漠北寻找匈奴主力作战。

另外,战争的基本原则你匈奴可以预测,但是作战的方式方法就不是你匈奴人可以完全掌控的了。

经过了全国范围内的战争总动员,汉武帝完成了他大手笔作战方案的硬件准备。

这些准备确实有些吓人,即便对于“家大业大”的汉帝国来说也是如此:

此番出征,汉武帝准备出动5万骑兵渡过大漠找大单于主力决战,由十余万民夫和十余万匹战马提供后勤保障。要在后勤上下如此之大的功夫,是为了保证渡过大漠后的汉军仍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5万汉骑兵渡过大漠决战匈奴主力便已经是一个恐怖的“大型工程”,但是汉武帝还嫌不够大,为了防止单于廷主力与右贤王部合流,造成这穿越大漠的5万汉骑兵相对劣势,汉武帝决定把赌注再压大一些,另派一支5万人的汉军骑兵直扑右贤王部,最好直接把一鼓作气把右贤王部全歼。

于是,5万人的骑兵部队就变成了10万人,这意味着后勤压力也得翻一番。

幸亏此时的汉帝国在桑弘羊等人的改革下,已经把搞钱效率提高到了极限,换做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承受这样的后勤压力。

按照原计划,汉武帝是打算命霍去病出定襄,目标是大单于本部王庭,卫青出朔方,目标是右贤王部。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武帝此时对于霍去病的期望已经超过了卫青,他把最重要的单于王庭交给了霍去病去对付,而卫青则继续去对付已经被他多次击败的右贤王部。

但此时汉军从抓获的匈奴俘虏口中得知:此时大单于在东边,于是汉武帝临时调整部署:骠骑将军霍去病出代郡,大将军卫青出定襄。

卫青和霍去病虽然都率领5万骑兵,但是汉武帝还是把最精锐的汉军骑兵给到了霍去病手中,希望他能够发挥出自己擅长途奔袭,迂回包抄的特点,一举将大单于本部王庭全部吃掉。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情报是错误的,此时的大单于并不在东方,于是阴差阳错般,那个最先证明汉骑兵主动出击亦可打败匈奴骑兵的大将军卫青,即将与老对手伊稚斜大单于展开一场宿命之战。

不知当在大漠以北等待着汉军到来的伊稚斜大单于看到那面逐渐清晰的“卫”字旗时,他的内心中会涌现出一种怎样的复杂情绪。

但多年的交手经验会清晰无误给告诉伊稚斜,卫青永远都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对手。

宿命决战

相比于霍去病打仗的天马行空,卫青打仗在果断的同时亦透露着谨慎。

此番穿越大漠作战,卫青十分重视各部队之间的相互掩护以及后勤补给的保障。

卫青的谨慎让这支5万人的汉军主力在渡过大漠时非但不是如伊稚斜单于想象的那样疲惫不堪,反而一直军容严整,斗志昂扬。

汉军渡过大漠后,卫青见匈奴军队早在此列阵,于是命令部队先以武刚车列阵为环,稳住阵脚。

以武刚车列阵说明此时的汉军已经能够熟练地将步兵阵法运用到骑兵作战中来,也说明此时汉军的方阵,匈奴骑兵并不容易冲垮。

武刚车列阵稳住阵脚后,卫青派5000汉军骑兵为先锋迎敌,匈奴亦派出一万余骑兵出战。

双方交手后不久突然狂风大作,黄沙漫天,汉军骑兵乘风势猛烈突进,匈奴骑兵开始处于下风。

先锋军得手后,卫青命汉军从左右两翼向匈奴军队迂回包抄。

由于当时风沙太大,双方都看不清对方的具体情况,而伊稚斜大单于见前边、左边、右边都有汉军骑兵杀出,便认定汉军人数众多,且匈奴军队可能已经被汉军合围。

多年与卫青作战而留下的阴影让伊稚斜单于心中的恐惧被迅速放大,这种恐惧最终冲垮了伊稚斜单于的心理堤坝,在汉匈双方交战正酣之际,伊稚斜大单于率几百亲兵向西北方向逃亡。

作战中的匈奴军队见大单于逃走也立刻陷入崩溃,匈奴各部开始自顾自地向不同方向逃命。

汉匈两军激战一天,汉军斩杀匈奴士兵2万余人,汉军杀到匈奴方面为漠北决战而储备粮食的赵信城,并将其付之一炬。

此战打得匈奴方面极为狼狈,战后伊稚斜单于与匈奴各部失去联系,匈奴各部还以为他死在了战场上,于是右谷蠡王自立为大单于,待到10余日后,伊稚斜单于返回,右谷蠡王才自去单于号。

事实上,卫青与伊稚斜大单于的这次决战并不在意料之中,按照武帝的战略构想,与大单于决战的应该是霍去病军团。

但卫青凭借此次作战再次证明了自己关键时刻可堪大用的英雄本色,而另一方面,那支被汉武帝寄予了更大希望的霍去病军团虽然错过了单于王庭,但却阴差阳错地在另一个战场上大显神威。

昔日,由于汉帝国的都城长安在西边,重点军事部署也在西边,所以汉帝国的铁拳会优先砸向西边的右贤王部,而东边的左贤王部却因为距离汉帝国都城较远,日子过得一直还算滋润。

但这一切都因为那个“大单于在东边”的错误情报而彻底改变。

匈奴杀神霍去病的大军因为这个错误信息而来到了东边,现在,轮到左贤王部倒霉了。

封狼居胥

霍去病军团从代郡、右北平出发,继续发挥大胆穿插,快速突进的作风一路高歌猛进。

一路上,霍去病军团以杀伤匈奴有生力量为最高目标,快进快出,摧毁沿途遇上的匈奴部落后,做简单休整就再次上路。

久未与汉军主力交手的左贤王部此番竟直接遇上的汉军精锐中的精锐霍去病军团,他们哪见过这样的架势,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霍去病军团如砍瓜切菜消灭。

霍去病军团一路向北奔袭2000余里,中途遇上匈奴军队既予以歼灭。“辉煌”两个字已经不足以形容霍去病军团取得的战果。

此役霍去病军团俘获屯头王、韩王等三王,抓获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共斩杀匈奴七万一千余人。

靠着地理优势过着“舒服”日子的左贤王部被霍去病一举打残。

更加杀人诛心的是霍去病军团一路打到匈奴人的祭天圣地狼居胥山,并在这块匈奴人的圣地举行祭天仪式,又在姑衍山祭地,而后一路打到瀚海边才引兵而去。

作为最被寄予厚望的主力军团,霍去病军团背后也有汉武帝为其准备的天量的后勤补给,但是这条强大的补给线却并没有给霍去病军团带来太大帮助,因为霍去病军团的作战风格本身就是仅带少量补给轻装上阵,一路上因粮于敌,击溃匈奴部落后,直接就地补给后继续前进。

从作战风格上看,霍去病的打法其实并不是很像汉军的传统打法,倒更像是匈奴人的打法。

匈奴人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祖祖辈辈研究了几百年的骑兵战术竟在短短十几年之间就被对手完全掌握并完成超越。

彻底将骑兵奔袭作战精髓运用到出神入化境界的竟然是一个汉人,这件事对匈奴人的侮辱程度甚至还要在汉人在他们的圣地上祭天之上。

汉军威

随着卫青与霍去病两路大军分别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场汉帝国准备多年的漠北决战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役让匈奴本部王庭和左贤王部分别遭遇重创,匈奴各部均元气大伤,被打懵了的伊稚斜单于将王庭再次北迁,此役过后,漠南无王庭成为了一种常态。

作为胜利方的汉军同样损失不小,与匈奴王庭对决的卫青军团伤亡人数略小于匈奴方面,约1万战士埋骨漠北;霍去病军团的伤亡虽然远小于匈奴方面,但亦有1万余人的损失。

相比于人员的损失,战马的损失更为突出,汉武帝为此次漠北决战共准备了14万匹战马,战后返回时只剩下不足3万匹。

以上还只是战场上的损失,为了支援战争,汉帝国几乎是把家底掏空,为了保障如此规模战争,汉帝国进行了极限动员,说这些不会影响国内经济谁也不会信。

但是战争的账本有时候不能这样简单计算,漠北之战后,匈奴对汉帝国北方边境的威胁大幅缩小,北方边境地区花在备战上的精力转化为生产;漠北之战让关键的河西走廊更加牢靠地握在汉帝国手中,这条狭长的地带成功割开了匈奴和西羌两个强悍的民族,令二者不能合流,成为汉帝国的更大威胁;漠北之战让匈奴远遁,汉与西域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在让汉帝国的产品远销世界的同时,大汉的威名以及帝国双壁摧毁匈奴的故事也会随着这条商道远播世界。

漠北之战是大汉倾全国之力,打赢的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一次超级战争,汉帝国能够取胜,靠的是卫青、霍去病这对帝国双壁天才的军事才能;是汉军对先前中华战争历史经验的有效继承和大胆探索;是文景二帝无为而治打下的经济基础;是桑弘羊等人巧妙设计的有效的国家财政体系;是大一统帝国能够有效集中资源制度优势;更是千万人共赴国难的文化传承。

远渡大漠,横扫王庭,封狼居胥,饮马瀚海,成为中华战争史上的永恒传奇和精神图腾,大汉的名字随着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在空间上传播于世界各文明之间,也穿越时间,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记忆中最辉煌的篇章。

漠北之战的胜利,汉匈之间的形势彻底逆转,汉帝国成为汉匈关系中绝对的强势方,汉武帝凭栏远眺时,可以默默地告诉自己:大汉数十年的耻辱一朝得雪,数十年的隐忍终于换来了漠北之战的扬眉吐气。

不知此事的汉武帝在回顾这20几年对匈奴的直接战争全过程时,是否仍然记得战争的开端是那场有些无厘头的马邑之围,当然,随着漠北之战的胜利,当初的马邑的窘迫就显得不那么值得一提了。

胜利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有些基本的原理性东西却依旧不能改变,汉武帝自己或许没有注意到,漠北之战后,汉匈战争又回到了当初马邑之围时的怪圈,汉帝国对匈奴的战争又变回了需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战争模式。

漠北之战后,汉匈确实攻守易势了,但是远遁漠北后的匈奴更也更加不好对付了,胜利这个东西有一个副产品,就是它会让取得胜利的人自动把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归结为绝对正确,几乎没有人能够在胜利后找到真正的不足,更不会有人在胜利后意识到有些东西需要改变了。

随着匈奴王庭远遁漠北,汉帝国对匈奴战事也走入到了一个怪圈之中,汉匈战争即将迎来漫长的垃圾时间。

0 阅读:19

小龙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