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好”变成父母的过度干预和包办,正在人为制造空心化孩子

爱读书的百合 2025-02-20 13:43:14

孩子做什么都没兴趣,也没有状态,不想努力只想逃避,不去面对,一味的找理由甩锅和拖延。

无理想,无状态,无兴趣,对生活消极和厌烦的“空心”孩子越来越多。

纵观那些“空心”有情绪问题和消极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很相似的点,那就是:

父母要么对孩子要求非常高和过度控制,要么是过度包办和溺爱。

在父母要求又高,控制又强再加上溺爱和包办之下,就人为制造出为空心化的孩子。

这是父母以太过用力的爱和对孩子好,不知不觉在潜移默化中,养出一个既懒惰又自我要求高又消极自责内耗的孩子。

只不过是在孩子年纪尚小时,这些空心问题没有凸显出来,或者没有到爆发期,孩子还在父母的可掌控之中。

父母没有洞察出孩子内心已经出现空心的迹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学习压力和竞争体系的变强,在远离父母和搞不定问题时,突然就变成了逃避和厌学,变成了毫无兴趣和自我否认。

在这样的负情绪积压之下,慢慢就变成了内耗,厌学,抑郁等。

所有的孩子突然发生转变,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父母盲目和自以为是的爱与为孩子好,从量变发生的一个质变过程。

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我的亲身经历。

两年前,我也是一个包办型和控制型妈妈,拿着为孩子好,很强势的干预和入侵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那时候我的想法是“我不要孩以为,我要我以为,只要是对孩子好,我任何事情都理所当然”。

那时候,我很偏执的认为,孩子太天真不懂事,我不能任着他性子胡来和挥霍最宝贵的时间。

所以,我用了很多时间,花费了很多精力想要改变孩子,想把佛系和没有敬畏心,不够努力的孩子掰过来。

甚至我拿帮孩子修正和改变自己,作为自己的使命,不管吃了多少苦,碰了多少壁,我都不屈不挠,越挫越勇。

为什么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度干预和包办,让孩子陷入了越来越糟糕的状态呢?

不是因为我突然醒悟了,而是孩子掉了太多坑之后,我被疼醒了。

我爱孩子的心日月可鉴,甘愿为孩子千千万万遍。

可是看着孩子因为我的过度好心与过度包办,而陷入一个又一个的情绪危机,甚至产生休学和不参加中考的想法。

从一个品学兼优的信心满满的孩子到全然指责和质疑自己,想放弃和逃避学习和学校,我没办法接受落差,也没法原谅自己。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好几年,但那种煎熬和痛苦的感觉,历历在目。

永远忘不了孩子眼神里的空洞,跟我商量着不想考试了,想去打工的心灰意冷;

不能忘记孩子望着天空,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任悲伤逆流成河;

不能忘记孩子扑在我怀里,一个字都不说,只是难过和消沉;

更不会忘记孩子每一次掉坑所耽误的不可逆的时间。

明明是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为何却变成了对孩子的伤害?

我经历过孩子曲曲折折的变化,经历过孩子从差生变成优等生,又从优等生变成中等生的所有悲欢离合。

经历过孩子从自卑走向自信,又从自信中跌落,内耗到怀疑自己和人生,再到重整旗鼓,笑对人生与磨难。

但我清晰孩子一系列的变化,皆是因为我,皆是因为我的变化而影响着孩子变化。

在孩子最痛苦和最绝望,最艰难的时候,我做了一件特别正确的选择:自我成长。

心理学中有一句话:觉察即疗愈。

觉察是反思,是追溯,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每一个结果,都有对应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优劣。

错误不怕,就怕醒得太晚,空心化的孩子不怕,就怕父母一直将错就错。

我很抱歉因为我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也收获了曾经成绩好的红利,但同时也背负了压力与障碍,也因为压力而坍塌。

但我也在努力的重塑自己,积极调整教养方式,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慢慢回归正常轨迹。

那么多年为保护孩子所做的努力和避坑,到最后一个坑都没躲过,愣是孩子重新掉了一遍。

幸运的是我不再干预和包办,不再施加压力,也不再自作聪明的帮忙,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来,所以空心的孩子一点点被充实填满。

虽然路走得有点慢,但一直在蜗牛向上爬。孩子只是普通孩子,但他的人生依旧有着自己的坦途。

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来。尊重,悦纳,托举和置身事外。

0 阅读:1
爱读书的百合

爱读书的百合

专注于家庭教育父母心理陪跑,孩子厌学休学,沉迷游戏情绪内耗,缺乏自驱力,情绪疏导和疗愈以及女性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