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汝湖上围老村

声夫评旅游 2024-07-09 03:24:45
访汝湖上围老村

作者 昇夫 字数 1581

汝湖镇上围老村很小,从地图上看,“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三面环水,水是水塘,宛如一个小岛。去之前,不知所以。访后并想来写一写的一个主要原因:有老家的感觉。

汝湖上围村协天宫

上围老村与新村,中间隔条广仍公路,公路北是老村,有两条小路相通。由路口有一块刻着“协天宫”标识的大石头小路进去,两边是水塘,进去不到百米,就是老村村口。老村的墙基、断垣残壁已然可见,藤蔓杂草树木丛生,俨然进入一座小山。左边一巷道,墙基地上斜倚一块残碑,上刻“李宅龙脉望碑”,由此判断这户原居李氏村民。中间是一条主路,可到“山顶上”的协天宫,以协天宫为主,还修有其他祠庙。

进协天宫里面看了一下。门联曰:关照山河秉正气,帝瞻日月献丹心。

殿正中供的是关公,关公左右俩位不知何神?从墙上张贴的告示了解到,不久前的农历五月十三举办过关平诞活动,不知为何是关平诞,而不是关公诞?

广场右下方,还有一座文昌帝祖庙,很暗旧。据墙碑信息显示,于2002年重修,落款是长岗岭上围村全体村民。

这里怎么有个“长岗岭”?后了解到:

上围村有陈氏、张氏两大姓氏。据传早年祖宗是由福建沿江迁居到惠东大岭,当时大岭经常水灾,粮食失收,生活十分困难,无奈之下先人沿江西下,来到此地。看到小山岗连绵起伏,地形平坦,先是在此试种作物,没想到竟然有收成。于是就有一个叔叔带着两个侄子来此定居繁衍,因周围都是长长的小山岗,故名为长岗岭。后因地处村落上首,更名为上围村。下首即西边为下围村。

文昌宫坡下即水塘,塘岸上还有一座墓,碑刻模糊,想必是此地原居民的祖墓。绕过来,在水泥小路的下边,有一排破旧的老房子。下去一看,挨连着居然有四处祠堂,都是“颖川堂”,门联:颖川世泽,闽郡家声。

这么小的一块地方,密集有四座祠堂,有点不大明白?

文昌帝祖庙

不由了解了一下“颖川堂”。

颖川,指颍水,也称作颍河,古时称颍川,发源于河南省西境颍谷(今河南禹州市),入淮河,是淮河第一大支流。

以地名为姓氏堂号,一般是指姓氏发祥地,并且是该地区的望族。

颍川堂得名于颍水,所以,有“水”的“颍川堂”才是对的。写成颖川堂,是误写。

颍川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也建都于颍川。颍川因此成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

如赖氏、陈氏、钟氏、邬氏、陆氏、韩氏、方氏、郭氏等姓氏有不少分支以颍川堂为堂号,但各姓的门联有别。

颍川堂代表性的大姓有:陈氏,赖氏,钟氏。

看关平诞活动捐助墙上,姓多杂,有陈,徐,李,蔡,范,张,庄,许,黄,梁,严,刘,林,叶,胡,姚等姓,以陈姓居多。

闽郡,则指的是今天的福建省和潮汕地区。

大致明白了。颍川堂源于河南,当初来长岗岭或许不单有陈姓,还有张姓等姓氏,所以,在山顶上还修有张姓等姓氏的祠堂。

下边一排老屋的四座祠堂基本完好,这是自然的,因为本村民年节活动还来此祭拜。堂号门联相同,可断定是陈姓,并且,陈姓是长岗岭大姓,这也跟协天宫关平诞捐款墙上以陈姓居多的信息相一致。从门联判断,他们是从福建潮汕一带迁徙过来的。

可见,陈张两大姓氏与其他姓氏,曾在长岗岭相处和谐,互有通婚,由此发展壮大。不知何年何月,小小的长岗岭不再能容得下许多的人口,开始向外发展,搬迁至公路对面,建起新上围村,乃至下围村。老上围村继而废弃,仅作为祭祀的需要得以保存下来。

俯看上围老村(网图)

上围老村此地虽小,但从密集的房屋可以想象当年的烟火旺盛,人丁热闹。再看现在,原来的屋舍家门塌坏,长出野草大树,完全把门舍遮掩吞没。原来是一座小山,现在还原成山的样子。

见那断墙荒草,想象当年,今昔对照,无不感慨,不由想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虽然比不得钟鸣鼎食富贵王侯之家,但兴盛衰亡的道理情状大抵是差不多的。

据了解,上围村,包括下围村,至今还保留有春节舞稻草龙的习俗。这次并没有去上围新村看,舞草龙想必是很热闹有趣的。

李宅前

四座颍川堂

其中一座堂门上的壁画

文昌宫侧面

上围村新村村口

上围村文化广场

0 阅读:0

声夫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