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项羽为何放过刘邦?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

愣头青说历史 2023-12-05 11:53:40

公元前207年,刘邦趁项羽在河北与秦军大战之际率军西进,走商洛,破武关,大败秦军于蓝田,秦王子婴出降。刘邦攻占咸阳后还军灞上,正好碰上项羽率40万诸侯联军破关而来。按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理应为关中王。项羽不忿,欲引军攻之。刘邦势弱,只能左右翰旋,并亲赴鸿门谢罪。

在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下手杀掉刘邦,项羽终是不忍。范增又指使项庄舞剑,伺机出手,又被项伯所阻。危机之际,张良召来愣头青樊哙,一番搅和之后,刘邦借口上厕所趁机溜掉。范增气得以剑砍玦骂道:“竖子不足与谋!”项羽一时心软,放虎归山,终于酿成大患。

后人观点一致认为,是项羽的妇人之仁导致错失了天下。苏轼却有不同看法,他在《范增论》中写道: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范增劝杀刘邦是臣子本分,项羽不杀,是他的君子之度。

如今,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看历史,确实是如此。然而,对于当初的项羽来说,杀刘邦是下策,或者说时机未到。项羽并不傻,对于秦末乱世有一番自己的规划,而且相当高明。

秦末乱世,不是项羽一个人的乱世,是六国贵族的乱世。项羽当时面对的局面,很像后来的李自成或华盛顿,各诸侯与他只是联盟关系而非从属关系,项羽也只是反秦联盟名义上的首领。秦朝灭亡后,项羽有两条路可选:各起炉灶或各个击破。

根据戏下分封来看,项羽很显然选择了后者,但是并没有直接撕破脸动手,而是运用手中权力,充分利用区域制衡原则在诸侯封地上大动手脚,不动声色地分化了各诸侯。把最富饶的关中一分为三,分给三个不得人心的前秦降将;把威胁最大的刘邦分到巴蜀,让关中三王堵住北上的口子;最强大的齐国被一分为三,分封给齐王部将,令其陷入内战;陈余和张耳不和,就把他们分到赵地和代地,相互制约;把自己的亲信韩王昌和英布封在韩地和九江,从西、南两个方向拱卫自己所在彭城。

至此,项羽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最大限度削弱诸侯实力,尽可能挑起争端,自己占据中原通衢徐州四处攻伐,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在这个大方针规划的前提下,项羽不会冒冒失失地去杀刘邦。刘邦是灭秦功臣,他一死,各诸侯必然人心惶惶,很可能提前和项羽翻脸,是非常不利于他的统一大计的。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度一点,还能拢诸侯之心。

项羽的设想是好的,可惜在执行的过程中犯了两个大错。第一是不该听信项伯之言,把汉中加封给刘邦;第二是不该在平定齐国内乱时屠城,导致齐人重新凝聚在一起。这两个错误遭成了严重的后果:刘邦趁项羽平定齐国内乱之际,拜韩信为将,以汉中为跳板进攻关中,一举攻灭关中三王,同时占据巴蜀、关中,强秦之势已成。

自此,刘邦有如鱼跃大海,统一之势再无法可挡,仅用一月便攻占楚都彭城。若不是项羽逆天的战术指挥造诣,楚汉相争恐怕在彭城之战后就该结束了。

0 阅读:30
愣头青说历史

愣头青说历史

了解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