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一天的“全球市值第一”,英伟达就迅速跌落。6月21日结束周线八连涨,总市值22.17万亿元,回落至微软及苹果公司之下。以英伟达为首的AI股是否暂停狂飙?
图1:全球市值榜TOP10
来源:Wind,截至:2024.6.2412:00
美股市值本就分化,本质是“OnlyAI”,除了科技股强势上涨外,其他行业普遍偏弱。科技行业头寸的拥挤往往也是市场出现阶段性调整压力的信号,英伟达CEO黄仁勋自6月13日起至今,在5个交易日内,合共已减持公司股份60万股,套现超7900万美元。
反观国内,随着海外AI进展不断,国内同时持续追赶,未来AI应用的普及与蓬勃发展,将带动算力投入的持续性,AI算力基础设施将持续受益,应持续重视AI核心标的的投资机会。
从估值层面来看,截至6月21日,人工智能ETF跟踪的中证人工智能产业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仅49倍,处于近5年28%的分位,尚处于历史低位。
图2: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
来源:Wind,截至:2024.6.21
消息面上,6月23日OpenAI首席技术官表示,GPT-5是OpenAI的下一代人工智能产品,预计将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在特定任务中实现博士级别的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预示着在特定任务上可能达到或超越人类智能的新高度。
此外,华为HDC大会持续打造生态,鸿蒙OS+盘古大模型5.0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系列、多模态、强思维三个方面的全新升级。截至目前,鸿蒙生态设备已超过9亿台,HarmonyOS开发者人数超过254万。
图3:人工智能产业链
来源:Wind,截至:2024.6.24
如何把握AI技术革命的投资机遇?
个人认为,从短期确定性角度来看,上游基础层的投资确定性最高,包括芯片、服务器等;从未来长期爆发性角度来看,应用层的机会更大,未来或百花齐放,不过目前来看完全落地仍需要一定时间。
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从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资源、技术以及应用支持的公司中选取代表性公司作为样本股,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机器学习、机器视觉、人脸识别、语音语义识别、智能芯片等,能反映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整体表现。
布局国内外投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奇点时刻”或已临近。就像十年之前的“互联网+”一样,AI+会逐步渗透或颠覆绝大部分行业,有望持续提升相关公司的估值和盈利。AI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将面临长期的市场需求增长,AI技术的发展可能并不是可预测的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增长,应用层的促进可能比想象中更快。
当然,在促进企业盈利方面,除了少数基础层公司之外,要出现应用层的实质性进展是比艰难的。因此,我们在布局AI相关投资机会时,可能需要有中长期的视野和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才能真正等到AI红利的兑现。
天道酬勤终有时,道阻且长戒骄躁。
2024年,“龙”光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