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莽当政期间,其所主导开展的那场货币改革,大体上用简短的一句话便能够加以概括了。
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王莽推行诸多改革,其最初的心意无疑是好的。然而,由于他自身并不懂经济,身边也缺乏懂经济的人。于是乎,在他们着手改革货币之时,所采取的手段以及制定的政策都太过理想化了,完全忽略了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
按照现代经济学教科书所阐述的内容,经济在其本质层面来讲,实际就是一种社会规律。这种规律着重体现的正是人类社会里价值的创造、转化以及实现的情况呢。在这样一个处于动态的体系之中,生产乃是根基所在,而消费则是关键要点哟。
倘若两千年前的王莽能拥有一本现代经济学教科书,想来他最终也不会输得那般凄惨。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很多经济举措缺乏科学指引,要是王莽能参考现代的经济知识,说不定历史的走向都会有所不同,可惜他没这个条件,才落得如此下场。
在王莽正式称帝之前,就已然展开了一场货币改革。追溯到公元7年,彼时王莽尚为假皇帝的身份,就在这一时期,他初次针对货币相关事宜采取了行动,由此开启了这场颇具影响的货币改革之旅。
在由王莽所主持开展的首次货币改革里,他仅仅着手做了一件事,即推出三种全新的货币。这三种新货币依次是大泉五十、契刀以及错刀。而在它们发行问世后,便与汉朝原本就有的货币一道,同时在市面上流通使用起来。
那王莽当时为何要如此行事呢?
其缘由颇为简单,就是要去解决那时货币贬值的状况。话说回来,在当时汉朝,货币单体的价格实在过低了。一枚铜币所具备的货币价值,说不定都比不上铸造它所耗费的开销。如此的话,要是大规模去铸造钱币,那铸造得越多,国家所遭受的亏损也就越大。
对于那些不太熟悉经济学与货币学的朋友而言,上述的解释或许仍会让人感觉有些费解。故而,为能更透彻地明白后续王莽所推行的改革举措,在此,在王莽展开改革之前,中国货币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当人类文明刚刚起步之际,钱这玩意儿压根就不存在呢,那时人们遵循的是物物交换的规则。可到了后来,人们察觉到物物交换实在太繁琐了。要是有一种物品,能够直接体现实际物资的价值,并且可直接用于交换,那可就便捷多啦。
就这样,在此之后,货币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世界上各个不同的文明,其最初所使用的货币往往大相径庭。在原始社会时期,某样东西若要成为货币,首要条件便是具备足够的稀缺性。由此可见,一个文明一开始会选用何种物品当作货币,这是由该文明所处的地域以及他们所稀缺的东西来决定的。
就拿西方不少文明来说吧,它们存在着缺盐的情况。在最初的时候呢,这些文明干脆就把盐当作货币来使用。
在中原地区,我们的祖先最早是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此地距离海边颇为遥远。于是到了后来,人们渐渐发觉,贝壳属于极为稀缺之物。它虽说不能食用,然而外观十分好看,能够用来当作装饰品呢。
从那之后,贝壳便成为了众人通用的货币。
然而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中原文明持续地向外拓展,我们先辈们所拥有的地域范围,渐渐延伸到了海边一带。待发展至此阶段,贝壳的数量开始变得极为庞大,其珍稀程度不复存在。如此一来,单个贝壳所能承载的价值便大幅降低,最终甚至彻底丧失了充当货币的条件。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此次情况应当算得上是首次出现的货币危机了。
接下来呢,贝壳这类东西渐渐变得不好用了,咱们的祖先便开始动起脑筋来,寻思着该怎么去寻找到新的货币呢。经过一番找寻之后,他们最终发现了铜这种东西,觉得它可以用来充当新的货币啦。
就当下的考古发现而言,我们的祖先开始大范围运用铜制钱币,大概率是在商朝时期。这其实是合乎逻辑的,毕竟唯有等到商朝之后,青铜冶炼工艺才完全成熟起来,如此一来,我们的祖先才具备了铸造铜币的能力。
再者,中原一带铜矿的储量相对较为丰富,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矿、银矿等这类矿脉的数量却极为稀少。于是乎,在大航海时代开启且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之前的漫长时期里,人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主要货币,实际上一直都是铜币。
自商朝起始,一路延续至西周时期,铜币的铸造以及流通体系逐步迈向成熟。在此期间,铜币所具备的货币价值,大体上是稍高于铜本身的经济价值的。要知道,铜属于重要的生产物资,能够用于铸造农具与武器,所以那时铜币的价值基本与它自身的价值等同。
而后,进入春秋时期,便有人渐渐察觉到掌控货币的重要意义了。而在这当中,最先察觉到该问题,且着手大规模收回铸币权的,恐怕非春秋时期的名相管仲莫属了。在管仲所处时代之前,货币这玩意儿,大体上是谁都能去铸造的。只要手头有铜,就能够随意铸造货币。
然而,待管仲主政齐国之时,其专门设立了特定机构,且由国家负责管理相关事务,其中便包括统一铸造货币之举。凭借齐国的国家实力作为坚实后盾,给予信用支撑后,齐国所铸货币的购买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如此一来,便为日后齐国称霸诸侯,贡献出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齐国使出那一招后,各国纷纷跟着学,都着手铸造自家的货币了。如此一来,进入战国时期,那几个实力强劲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了自行铸造的货币。并且,这些货币在形状以及价值方面,很可能是全然不同的。
很明显,这样的情况对于商业交流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它会在诸多方面形成阻碍,比如影响信息的准确传达、阻碍合作意向的顺利达成等,使得商业活动难以顺畅开展,给相关商业往来带来诸多不便与困扰。
后来,待秦始皇完成天下统一大业之后,便做出一项重要决定。秦始皇下令,把原先六国所使用的各类货币统统予以废除。紧接着,在整个国家的疆域之内,全面推行由秦朝官方负责铸造的半两钱。
中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的货币,半两钱当属第一次出现的。
接下来,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在汉朝开国之初,实行的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的制度,正是由于这一制度情况,使得汉朝在推行货币方面,其力度相较于秦朝而言,明显没有那么大了。
于是在那之后,刘邦经过一番思索,索性把铸币权下放到了郡国之中。如此这般,汉朝诸多地方上的诸侯国便也拥有了铸币的权力,这般操作下来,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的矛盾着实缓和了许多。也正因如此,刘邦这才得以腾出时间,逐个去对付那些异姓诸侯王,最终将整个中原彻底统一,让所有诸侯王都变成了老刘家的人。
直至刘邦离世,汉朝当时所通用的货币依旧是秦朝的秦半两。然而发展到这一阶段,秦半两的货币体系已然暴露出诸多严重漏洞。其中最为突出的漏洞在于,半两钱呈圆形,不少不法商人便瞅准时机,拿着剪子绕着钱剪下一圈。如此剪下七八个钱后,多出的铜料,竟可再铸一枚新钱。
于是,在刘邦离世之后,便出现了一种极为奇特的状况:市面上所流通的钱币,其尺寸变得越来越小。要是官方依旧依照原来的制度去铸造货币的话,那么新铸造出来的钱币与那些已经在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相比,大小就会不一样。并且,即便属于同一种货币,其购买力却也很可能全然不同。
随后,待吕后掌控大权之时,便想出了一个新办法。鉴于汉朝已然统一天下,继续使用秦朝货币确实不太妥当了。接下来要是推出一种新货币,可在钱的边缘设置一个围边,让边缘比中间略高些。如此一来,一旦出现剪钱的情形,便能即刻察觉出来。
就这样,汉朝的首种货币诞生了。
在之后的数十年间,汉朝货币在大小以及形式方面虽有细微变动,但总体上并无太大差异,基本保持一致。待到汉文帝时期,为了能更进一步削减地方诸侯的势力与影响,汉文帝直接采取行动,干脆彻底放开了铸币权。
在以往的时候,各个诸侯国皆拥有铸币的权力,凭借此项权力,它们能够积攒起数额庞大的财富。然而到了汉文帝时期,铸币权被放开,民间也获得了铸币的资格。如此情形下,诸侯国便再难以像从前那般,依靠铸币这种途径去积聚财富了。
汉文帝做出相关改动后,民间不少大富商竟快速富裕起来,其富裕程度堪称富可敌国。如此一来,待到汉武帝时期,便涌现出像卓文君她爹那样的超级大富商。一个商人居然能养上千仆人,财富方面比一般的诸侯王还要雄厚呢。
汉武帝后续又面临打仗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拥有大量财富的商人团体自然就进入了他的视野。于是在汉武帝在位中期之时,一种名为“五铢钱”的货币被推出。此钱一经问世,迅速成为西汉的主流货币,并且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直至王莽掌权,五铢钱的货币体系都极为稳定。
在此不妨多提一句,下令推行五铢钱之人的确是汉武帝没错。不过呢,真正去制定货币政策并且负责具体相关工作的,实则是汉武帝时期那位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桑弘羊。要知道,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当中,桑弘羊堪称是最为顶尖的经济学家呢。
倘若要给古代经济学家罗列一个排行榜的话,桑弘羊差不多能够稳稳地占据前五的位置呢。
桑弘羊颇为精通经济,其数学水平也相当高,故而由他所设计的货币系统十分出色。随后,汉武帝下达命令,把民间的货币铸造权予以收回,规定由政府来统一进行铸币操作。如此一来,在接下来的近百年间,五铢钱货币体系便成为了汉朝经济的基础性体系。
自五铢钱得以推行开来后,西汉继续向前发展了差不多近百年之久,直至后来,权力落入到了王莽的手中。
过去的一百年间,五铢钱所构建的货币体系一直极为稳定。然而,就在这近百年的历程里,汉朝却渐渐产生了货币贬值的状况。虽说汉朝末期的五铢钱与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本质上并无二致,但相同的五铢钱,在这两个不同时期,其购买力或许会存在极大的差距。
特别是在王莽掌控大权以后,那时一枚五铢钱真正所具备的价值,居然都比不上用来铸造它的铜矿自身的价值呢。这意味着啥呢?就是说要是不把铜矿铸造成货币,只是单纯地拿铜矿去进行交易的话,其所能换到的价值反倒还能更高一些。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事实上,那时五铢钱出现贬值的情况,究其根源,不过是一个最为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罢了。
简而言之,当下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呈现出不断增多的态势。可市场上所拥有的物资数量却依旧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如此一来,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五铢钱能够购买到的物品价值,必然就会出现下滑的情况了。
要是在这个时候,桑弘羊能复生,又或者有一位经济学家来负责处理相关事宜的话,那要解决这个难题其实并非难事。政府完全能够直接在市场当中,将那些发行时长过久的货币进行回收,接着把它们熔掉,用来铸成别的物件,以此削减市场上货币的总体数量。这般操作之后,市场上五铢钱的数量变少了,货币贬值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解决啦。
可问题在于,王莽并不明白这一道理。并且,西汉后期那些手握大权的人呢,他们同样也不懂得这样的道理呢。
于是乎,接下来王莽便采取了一个极为奇葩的解决办法。
既然单个五铢钱的购买力已然降低了,那我不妨去设置一种全新的货币。接着对外宣称这个新货币的价值更高,如此这般,不就能够把问题给解决掉了吗?
就如同在当下,一张百元面额的纸币,搁在几十年前,其购买力兴许是相当强劲的,可到了几十年之后呢,或许就变得没多少价值了。也正因如此,便有人提议,不妨继续推出五百元以及一千元面值的货币,这其中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
可问题在于,我们学过现代经济学便清楚:货币的购买力并非政府凭借一纸文件就能径直确定下来的。政府仅能借助诸多手段对市场加以干预,进而对货币的价值产生影响。然而,真正能够直接左右货币价值的,实际上还是货币自身的供需关系。
于是在这之后,待王莽把新的大额货币推行出来,很快便有一个新的问题随之产生了。
王莽所推出的面额为一千的那种货币,在市场上可不被认可!市场方面普遍觉得,这一千面值的货币,其所需的纯铜实际价值仅为一百罢了。起初呢,由于是西汉政府发行的货币,大家还承认它的币值。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新货币的价值便从一千径直降到了一百呢。
当出现这样的情况后,便随之产生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危机:倘若西汉时期有一个中产家庭,此前积极响应王莽的号召,将家中全部的五铢钱都拿去换成了王莽所发行的新钱。那么在这新货币贬值之际,原本拥有百万家产的家庭,顷刻间就只剩下十万家产了,原本富裕的家庭一下子就变穷了。
而在此之后,这个陷入贫困境地的家庭便会开始思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这家人并不懂经济学,他们琢磨后得出一个很直接的看法:自家之所以陷入如今的困境,就是因为响应了王莽换钱的号召,把旧钱都换成了新钱。说白了,就是响应王莽的这一号召,直接使得他们家一下子就返贫了呢。
如此一来,王莽此前历经多年所树立起的那副圣贤模样,渐渐开始瓦解了。愈发多的人渐渐意识到,要是听从王莽所言,自身便会陷入贫困的境地。而到了后来,王莽集团的信誉,已然是彻底地垮掉了,不复存在。
当然了,这样的改变绝非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它是要历经此后长达十多年的不间断变化才逐步实现的呢。
总而言之,王莽货币改革之所以失败,其原理大致就是如此情况。基于这样的原理,接下来我们便能够较为轻松地把王莽整个货币改革的过程阐释清楚了。
起初,王莽着手解决问题之际,采取的方式是发行新的货币。他所发行的新货币包含大钱、契刀以及错刀这几种。其中,一枚大钱的价值等同于原先的50个五铢钱,一枚契刀能抵原来的500个五铢钱,而一枚错刀更是价值5000个五铢钱呢。
由于那些繁杂的经济学原理,这种货币一经推行,市场便迅速陷入混乱状态。汉朝的百姓虽说不懂经济学知识,可心里明白,这种新货币压根就没多少价值!故而他们压根就不情愿去更换成这种新货币呢。
如此一来,新货币难以推行,这可让王莽心急如焚。随后,为了能将新货币推行下去,王莽径直运用行政手段加以干预。但凡市场上出现的五铢钱,都被国家强制没收,接着强行兑换成新钱。但这般做法却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众人反倒越发抵制这些新钱了。
而在此之后,汉朝市场上竟呈现出极为奇特的一番景象:由于众人都担心使用旧钱会被径直没收,于是接下来,大家干脆直接重拾以物换物的方式,干脆就不再用钱进行交易了!
就在那时,由于大额错刀的价值极为高昂,可铸造它的成本却相当低廉。故而在这类大额货币问世后,不少人便疯狂地干起了“造假”之事。虽说汉朝政府此前早已严令禁止私自铸币,然而那上千倍的丰厚利润,依旧使得无数人甘愿冒险,私自开铸新币。
在出现这两种情况之后,汉朝的市场经济迅速走向崩溃。彼时市场上已然缺失了被大众公认的货币。五铢钱原本是大家都信赖的,可偏偏政府却不允许继续使用它,如此一来,汉朝市场经济的崩溃也就难以避免了。
更为糟糕的是,在那三种新货币才刚刚发行了两年的时间之后,王莽居然又开展起了第二轮的货币改革举措。
此次进行的改革,其出发点并非是要去解决实际存在的各类问题,而仅仅是基于他个人的主观喜好来推动的,完全没有把解决问题当作此次改革的目标所在。
简单来讲,在三种新货币推行了两年之后,王莽便正式实施篡位之举。公元9年,王莽接受了孺子婴的禅让,至此,西汉王朝宣告正式终结,而新朝随之正式开启了它的历史篇章。
此后,王莽忽然记起一件事儿来:从前老刘家所姓的这个“刘”字,其右半边乃是一个“刀”字呢。并且呢,他之前所发行的那三种大额货币当中,契刀以及错刀,这两种货币同样都带有一个“刀”字,而且它们的形状看上去也着实如同刀一般。
对于新朝而言,这般情形是不是稍显不吉利了?
当然啦,在同一时期,王莽也对经济方面的问题做了一番考量,其中就涉及假币铸造这一情况。王莽心里很明白,契刀和错刀的币值设定得过高,正因如此,民间私自铸造货币的风气,想要完全杜绝是极为困难的。所以,若想彻底消除这种私自铸币的不良风气,最为妥当的办法还是把这两种大额货币给取消掉。
就在王莽登上皇位的那一年,距离首次开展货币改革仅仅过去了两年时间。彼时,王莽又一次颁布诏令:契刀和错刀这两种货币直接予以取消。此前推行的大钱依旧可以继续使用。另外,以往一直在用的五铢钱仍然保持取消状态。不过,政府会制造一种新的小钱,其币值与五铢钱相同,以此来替代五铢钱。
此次改革,乍一看,其目的似乎是要整治“私自铸币”的不良风气,同时顺带处理那些犯忌讳的情况。可事实上呢,它就是又一次对民众进行了残酷的掠夺,让民众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曾有那么一个家庭,对王莽极为崇拜,在王莽第一轮改革时,就将家中所有的五铢钱都拿去兑换成了新钱,结果家产从一百万锐减至十万。倘若到了这个时候,这家人依旧笃信王莽,又把剩下的全部家产再次换成新的大钱,那接下来,他们恐怕又得面临同样资产大幅缩水的状况了。
并且,此次所推行的新货币,就币值方面而言,一枚大钱的币值等同于五十个小钱。不过要是从纯铜重量这个角度去考量的话,那么一枚大钱仅仅相当于12.5个小钱罢了。
于是在这之后,所有人都变得机灵起来了。
既然其间存在如此大的差价,我又怎会在意那点小钱呢?我先拿出一个大钱,去换成五十个小钱。接着把这五十个小钱熔化掉,再重新铸造成新的大钱。如此操作一番,最初的一个大钱先是变成了五十个小钱,而这五十个小钱随后又变成了四个大钱。
这仍旧是极为可观的暴利!就当下的情况来看,其获利程度依旧处于暴利的范畴呢,丝毫没有改变这种暴利的本质,实实在在还是那种能让人瞠目结舌的暴利状态。
于是,在第二轮改革推行开来后,市场上很快就呈现出一种更为奇特的情形:人人都在私下里铸币。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市场当中小钱渐渐消失不见了,全都变成了大钱!
很明显,这一回的改革,最终的结果就是改了个寂寞。瞧这情况,一番折腾下来,并没有达成什么实质性的成效,就仿佛是做了一场看似热闹,实则没什么收获的无用功,改革完了,啥明显的改变也没瞧见,可不就是改了个寂寞嘛。
第二轮改革推行了大概仅仅一年的时间便以彻底失败告终。而在此之后,王莽便着手去思考这前后两次改革均遭遇失败的缘由所在了。
要是在那个时候王莽能够拥有一本《经济学原理》,那他便会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货币的价值可不是由政府单方面就能决定的。倘若政府执意要掌控货币价值的决定权,那么最为妥当的做法,就是直接将货币价值与一种物资相挂钩。
对于货币而言,若是金属货币,那最理想的做法便是锚定金属自身的价值。而要是其他类型的货币,像纸币等,就能够去锚定别的物资啦。在古代的时候,货币往往可以锚定金银来确定其价值,到了现代呢,则可以选择锚定石油之类的物资。
简单来讲,当你推行某一种货币,并且明确规定了它的价值后,首要的是大家能够拿着这种货币,从你这儿购得与之价值相符的物资。并且需注意,这类物资还得是大家普遍都能用得上的才行。
王莽那会儿没机会接触到《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所以关于其中蕴含的那个道理他并不知晓。不过呢,在他与自己的团队一次次反复召开会议进行探讨之后,好歹也琢磨明白了其中一半的道理呢。
货币要想具备稳定的价值基础,那就必须将其锚定在实体物资之上。因为只有与实实在在的物资建立起紧密联系,货币才能够在经济活动中合理地体现出各类商品与服务的价值,从而有效发挥其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等诸多重要职能。
既然如此,那我为什么不选取实体物资,直接将其用作货币呢?
于是,在第二次改革开启一年之后,王莽着手推行第三次改革举措。此次改革期间,王莽先是保留了以往的铜钱。与此同时,他还推出了包含金、银、龟壳、贝壳以及布帛在内的五种货币。
彼时王莽心里或许盘算得挺不错,他觉得吧,金银在市场上那可是实打实的硬通货,众人都极为认可。而布匹呢,是人人都有需求的物资,拿来使用也没问题。至于龟壳与贝壳,这可是上古时期曾用过的货币呢。既然以前都能当作货币使用,那么当下自然也是可以用的。
王莽为使货币流通更为便捷,针对六种货币进行了细分,赋予它们各不相同的面值。并且,这六种货币相互之间还设定了与之对应的兑换比例呢。
这下子,老百姓愈发迷糊起来啦!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就这么一下子,大家心里满是疑惑,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只觉得脑袋里一团乱麻,变得更加懵懵懂懂的了。
需明确,一种货币若要在全国推行开来,最为关键的条件便是足够便捷。然而经王莽这般折腾后,货币间的兑换比率,哪怕是读过书的人都未必能弄明白,就更不用说那些未曾读书的普通百姓了。
因此,在这套方案推行开来后,压根就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接纳。此前大家好歹还会行动起来,琢磨琢磨应对的办法。然而这一回,大家完全是置之不理了。在许多地方,又开始偷偷地重新使用五铢钱,或者依旧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至于那些新的货币,根本就无人问津。
在随后的四年时间当中,王莽把国家所有的行政手段都使了出来,全力去推行这种全新的制度。然而到了最后,却明显没见到有什么成效。就这样过了四年,王莽这才好不容易清醒过来,认清了现实,无奈之下,只得重新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公元14年时,王莽对外宣称,要把此前推行的所有政策统统予以废除,往后只使用铜币。不过呢,王莽为了彰显自己的厉害之处,依旧规定了两种新的铜币。其中一种名为货泉币,其价值大体上和当年的五铢钱相当。另一种则是货布币,一个货布币的价值等同于25个货泉币。
在推行了那套改革方案之后,其最终的结果还是走向了失败。究其缘由,直至最后,这套方案都未能妥善解决私自铸币这一难题。要知道,一个货布币的价值等同于25个货泉币,而把25个货泉币融化后重新进行铸造,所得到的肯定不止一个货布币。
因而在此之后,私自铸造货币的这种风气,仍旧是屡禁却难以止住,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依旧频繁出现,给相关管理及经济秩序等方面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困扰。
然而,到了这般时候,王莽已然是无暇再去顾及这个问题了。
此前那几次改革的失败,已然将王莽政权的信誉消耗殆尽。如此一来,各地反对的声浪日益高涨起来。就在第四次改革仅仅开启两年之后,山东地区便爆发了赫赫有名的吕母起义。紧接着,整个中原大地各处,纷纷迅速起兵予以响应。
随后,王莽所建立的新朝便覆灭了。
新朝灭亡后,王莽所铸造的那些货币便彻底沦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自此,人们纷纷重新启用五铢钱,曾经王莽推行的货币也就渐渐消逝在岁月之中,五铢钱再度成为大家日常使用的主流货币。
当然了,这几回改革于中国历史而言还是存在一定贡献的。首要一点在于,鉴于这几场改革失败的情况颇具代表性,如此一来便为后世开展货币改革供给了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
其次,王莽改革的速度极为迅速,致使每种货币的发行量都颇为有限。也正因如此,直至今日,王莽所推行的各类货币在收藏领域都极具价值。就拿当年王莽推行的契刀和错刀来说,如今一枚这样的刀币,其价值起码也有数万元之高。
不得不承认,王莽所推行的货币改革实在是一败涂地。要是王莽当初什么都不去改动,依旧沿用汉朝的五铢钱的话,说不定他还能够再多维持几年的统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