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国家级地质博物馆,主要从事地质标本的收集以及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和宝石学领域的研究。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馆内还藏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01
建馆历程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组织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物司设置了地质科,由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的章鸿钊负责。1913年,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由英国学习地质归来的丁文江任所长。
中国地质调查所大门旧照。©中国地质博物馆
1916年1月4日,袁世凯准奏设立“地质调查局”,设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博物馆。
原丰盛胡同3号的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中国地质博物馆
7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地质研究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举行毕业典礼,同时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展出师生三年来悉心采集的岩矿标本899件,还有详细图说及野外调查照片。因此,这一天被认为是地质矿产博物馆的建馆日。
1916年地质研究所教员和部分学生卒业合影,前排左起: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中国地质图书馆
1921年,地质图书馆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建成,同时新增两间展室,增加陈列面积400平米。
这座图书馆一经落成,就目睹了中国科学界的重大历史事件。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创立大会在图书馆的一楼举行。5月26日,李四光在这座图书馆里宣读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学研究论文《中国更新世冰川作用的证据》。
1928年,地质研究所所长翁文灏用开滦、北票煤矿的捐助,添建办公楼及古生物研究室。这座位于兵马司胡同9号院西侧的二层坡顶砖楼,由中国到西方学习建筑第一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贝寿同设计。
同年4月,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添设新生代研究室用于研究脊椎动物化石,以补古生物研究室的不足。
1928年6月,蒋介石的北伐军打到北京,张作霖仓皇出关,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阳城外的皇姑屯,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29年冬,中央研究院停发补助拨款,地质研究所面临关门。
就是在这最困难的时刻,25岁的考古学家裴文中给翁文灏送来了刚刚在周口店遗址发掘出来的“北京人”头盖骨。
裴文中手捧“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 裴文中手捧“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
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地质陈列馆一万余件藏品随迁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号(现700号)新建的陈列馆中布置了12个陈列室。陈列馆于1937年初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逼近南京,地质调查所同其它机构一样,仓促撤退。陈列馆精选标本313箱,由高振西研究员经水路押运至武汉,11月下旬又运到长沙,进行简单修整。次年7月,武汉告急,地质调查所只得从长沙再迁至重庆。陈列标本随同其他物品一起挤入四川地质调查所内。不久,地质调查所在重庆北碚盖好房子,陈列标本才搬到北碚所内安置。
194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所、气象所及工业试验所、农业试验所、西部科学院等共同发起筹建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其中,地质馆由中央地质调查所设计、提供标本,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脊椎动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1946年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珠江路旧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在南京设立由高振西负责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工作领导机构,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1956年,地质部决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万平方米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大楼。1958年9月新馆大楼落成,并更名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层26个陈列室,共计4500平方米,包含17039件标本的陈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
02
场馆概况
中国地质博物馆主馆共有大楼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1.15万平方米。
博物馆展厅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六个部分,展陈面积5000多平方米,馆藏地质标本22万余件(套)。
博物馆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
中国地质博物馆然在全国各地都有分馆,例如在北京房山、河北承德、辽宁本溪、辽宁宜州、黑龙江嘉荫、江苏常州、江苏东海、江西南昌、山东烟台、河南西峡、湖北黄冈、贵州黄果树等,都根据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和特殊的矿产资源设有分馆。
--- 张家口分馆 ---
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分馆位于张家口经开区世纪路12号,占地面积约25.5亩,博物馆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为24949平方米。馆内共享大厅建筑面积为475平方米,为中空设计,贯穿三至五层,以“天地交合的地球家园”为主题,放置重点展品“华北龙”和“巴克龙”等化石。常规展厅5个,分别为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古生物厅、资源利用厅和地质环境厅。
张家口地质博物馆的展陈不仅突出了张家口地质特征和环境特点,还通过多种实验性、参与性的展项激发人们的兴趣,传达矿物岩石科学的内涵,展现了生命的海陆空辐射演化,唤起人们对“人与地球资源”的关注和思考。
张家口地质博物馆还设有临展厅、4D影院、科普区和社会教育区,使观众了解地质灾害的知识,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以及灾害自救意识。
--- 大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 ---
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于2017年7月14日正式开馆并获批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分馆。该馆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黄冈市境内、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馆建筑面积3000平米,主展区1000平米。
博物馆设立了地球的故事、中国的脊梁、巍巍大别山、水草丰饶天然乐土(大别山生态园)、人杰地灵 昂扬激荡(大别山名人馆)、天工开物(地质标本精华厅)、我是地质小博士、多功能厅、临展厅等八个陈展单元。
--- 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 ---
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于2015年7月获批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分馆,该馆隶属于江苏省文化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唯一以水晶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博物馆展厅共分为开天辟地厅、鬼斧神工厅、气象万千厅、姹紫嫣红厅、精品厅、历史展厅、捷克水晶展厅及临展厅等十个展厅,每个展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立体化、多手段展示了水晶的特点、文化及内涵。
--- 承德热河地质博物馆 ---
承德热河地质博物馆于2015年获批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分馆。博物馆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大石庙镇,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
热河地质博物馆整体规划设计为园林式风格,主展馆馆内设置序厅、中央展厅、地球、地质与矿产、古生物演化、地质环境与地质景观、宝玉石、土地、测绘等十余个展厅,展陈面积3000余平方米,展出岩石、矿石、古生物化石、宝玉石等珍贵标本或实物1000余件。
--- 黄果树奇石馆 ---
黄果树奇石馆位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于2010年6月15日开馆,2012年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黄果树馆。黄果树奇石馆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分设“远古沧桑馆”、“雅韵天成馆”、“梦幻晶花馆”三大部分,“百龙”、“百花”、“雅石”、“矿物晶体”全球宝玉石标本、玉雕件等展示内容。
奇石馆馆藏标本1500余件,收藏古生物化石10多个属。在40余钟近100块化石类藏品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关岭创孔贵州海百合、胡氏贵州龙、关岭鱼龙、楯齿龙、盘县混鱼龙等;岩石类有代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硅质岩、钙质岩、沉积岩、交织岩等;矿石类有极具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的辰砂、雄黄、雌黄、水晶、萤石、方解石、孔雀石、绿松石、蓝铜矿、褐铁矿、辉锑矿等。雅石类包括青、墨、红、黄各色,盘江、乌江、红水河等水系及全省各地各类奇石500余件,贵州省及全国各地矿物晶体石共300余件。
--- 本溪地质博物馆 ---
本溪地质博物馆座落在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本溪水洞景区内,占地面积为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42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80平方米。博物馆由地球科学厅、生命进化厅、矿产资源厅、地质遗迹厅、多功能厅和综合厅等六部分构成。
馆内陈列了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史前地质遗迹,国家级珍贵标本33件,珍稀标本1096件,其中金刚山义县翼龙、本溪甲龙、马氏燕鸟吃鱼等系世界唯一的化石标本;中华龙鸟、尾羽鸟也是世界仅有的几块当中最精美的标本;幻龙、鱼龙和海百合、群龟、九龙壁等化石标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几乎涵盖了脊椎动物的所有门类,尤其是早期鸟类化石,带羽毛的恐龙、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等珍稀国宝级的化石,是本溪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宜州化石馆 ---
宜州化石馆创建于1994年,是辽宁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400平方米,办公区及库房面积为800平方米。1996年,宜州化石馆被正式接收为中国地质博物馆辽西分馆。
宜州化石馆馆藏标本总数为6075件。其中在标本展厅展出精品化石200余件,展出的标本均为古生物化石。宜州化石馆共设有五个展厅:恐龙展厅、动物展厅、植物展厅、科普影视厅、字画展厅。
杨氏锦州龙是宜州化石馆震馆之宝,2000年发现于义县头台乡白台沟村,是目前辽宁省保存完整的最大一枚恐龙化石,该恐龙以中科院素称"中国恐龙之父"-杨忠键院士命名。
--- 中华恐龙馆 ---
中华恐龙馆又称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分馆,园位于常州新北区汉江路1号。2000年9月,正式开馆。它是常州中华恐龙园的核心部分,是国土资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收藏展示中国系列恐龙化石最为集中的专题博物馆。
中华恐龙馆拥有总共16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馆内设5个主厅和6个辅助厅。其中主厅包括中庭、陈列厅、景观厅观光厅和影视厅;辅助厅包括入口大厅、贵宾接待厅、学术报告厅、备用展示厅及屋顶花园、纪念品售卖屋等空间。
中华恐龙园内珍藏了包括三大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在内的50多具大型恐龙骨架化石,以及恐龙脚趾化石、恐龙牙齿化石、鱼类化石、哺乳动物、矿物晶体等各类小型化石、展品2500件。
---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 ---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即中国地质博物馆江西分馆是江西省惟一的一个专业地学博物馆,其前身是1927年原江西矿业调查所创立的“江西地质矿产标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庐山地质馆”。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是集地学科普和江西地质、矿产、环境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分为地学科普展区、江西矿产资源及应用展区、江西地质环境展区、江西省地矿局展区、宝玉石观赏石展区五个部分,面积近600平方米,拥有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矿石、宝玉石观赏石等各类藏品近2000件。
--- 西峡分馆 ---
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的前身是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该馆始建于2000年10月,陈列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由展览大厅、时空隧道、仿生恐龙园、动感4D影院4部分组成。
1993年在西峡县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有6科、9属、13种,分别占我国总数的二分之一、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西峡恐龙蛋化石分布之广、含蛋层数之多、成窝性之好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以恐龙文化为主题,展示了西峡境内出土的各类恐龙蛋化石精品和国内外恐龙蛋化石、骨骼化石标本,是一个集科研、科考、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地质博物馆。该馆为研究地球演化、天体演变和恐龙的生活习性以及生态环境与物种灭绝原因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
--- 房山分馆 ----
2006年9月17日,在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正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并获牌。公园的申报成功使北京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同时,也是华北地区两省市三区县创建的第一家世界地质公园。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于2009年12月获批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分馆,馆内布展面积5800平方米。博物馆设室内展陈和室外科普广场,有开篇厅、地史演化厅、八大园区展厅、国内外世界地质公园展厅、实物标本厅、展望厅等六大展厅;室外科普广场,展示大型标本和部分地学名人雕像。馆内现有藏品数量约3000余件,各类岩矿标本丰富、古生物化石门类齐全,其中包括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古生物标本,以及观赏石、宝玉石等标本。
---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 ---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城西11千米处,博物馆展厅面积2700平方米。22010年7月31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嘉荫恐龙馆正式挂牌,是继四川自贡、云南禄丰、江苏常州、内蒙古二连浩特四家后,我国第五家恐龙博物馆,也是我国少有的集保护区和展览馆于一身的园中馆
自2004年建馆以来,在恐龙标本发掘典藏、地质科学知识传播和古生物学调查研究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性恐龙博物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恐龙演化和地质地貌的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地质遗存和难得的实物资料,对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烟台自然博物馆 ---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暨烟台自然博物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2001号,展陈面积1.3万平方米。博物馆于2008年3月28日开工,2011年竣工。2011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馆藏标本数量为8546件,分别布展在主题序厅、地球厅、化石厅、矿产厅、黄金厅、生物厅、根雕艺术馆、观赏石馆、王懿荣馆、内画馆、美术馆、四大名著根雕馆及文房四宝馆等。
03
基本陈列
--- 地球展厅 ---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伟的高山峻岭。
--- 矿物岩石展厅 ---
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在欣赏展厅展品的同时,了解到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的情况、自然界千姿百态矿物岩石的分类、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
观众在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时,通过交互式展览和虚拟展出部分,可参与对一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 宝石展厅---
宝石厅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琢型、宝石评价、宝石成因、宝石微观世界、宝石分布、宝石开采、宝石加工、首饰镶嵌、人工改善宝石与人工宝石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宝石文化等知识点和兴趣点。
宝石厅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气、通灵、高档的展具作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随每期主题的变换进行不定期的调换。
宝石厅南展线主要展示各种宝石系列,其中包括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系列;绿柱石、金绿宝石和石榴石系列;碧玺、橄榄石、托帕石、尖晶石和锆石系列;辉石、长石、磷灰石和方柱石及稀少宝石系列;水晶(紫晶、黄晶、烟晶、芙蓉石)系列等。
北展线主要展示各种玉石系列,主要包括:翡翠、软玉系列;欧泊及其它二氧化硅质玉石系列;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石、丁香紫玉、方钠石和蔷薇辉石系列;独山玉、蛇纹石玉、萤石、碳酸盐类玉石系列;印章石、砚石及稀少玉石系列等。
--- 史前生物展厅 ---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各地质时期的常见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以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
第二部分是该展厅的主要陈列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为:最早期的生命;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脊椎动物的出现;生物登陆;生物大绝灭;恐龙与鸟类;哺乳动物与人类。
此外,在该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
--- 世界屋脊 ---
2020年12月31日,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共同主办了“世界屋脊—揭开青藏高原的神秘面纱”专题展。
在中国人在青藏高原开展地质工作一百周年之际,通过335份报告和图片资料以及62件岩石标本和岩心标本,以地质工作者在高原恶劣环境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主线,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忘初心、勇攀高峰的精神。
展览分为前言、环境、历程、民生、生态、资源、后记七个板块。环境部分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影响。历程部分按时间梳理了青藏高原地质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民生和生态部分介绍了地质工作对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和维护、城市规划、地质灾害调查、饮水安全、用盐安全、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做出的贡献。资源部分展示了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盐类矿产、碳酸盐类矿产资源以及地热和土地资源。
---地质先生---
为向世人再现百年前地质教育发端,中国地质博物馆与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图书馆三家联合举办《地质先生》展览,系统展现地质先辈在艰苦的条件下、纷乱的环境中,于数年间使科学研究方法成功植根中国,进而实现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历程。
该展览分为:“地质调查、科学启航”;“地学先驱、奠基之石”;“先贤垂范、师生情深”;“莘莘学子、家国情怀”四个部分。展览集中展出百年前中国首批地质学生的野外实习报告以及地质先驱们的历史文献。其中更有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位大师严谨的批改手稿等珍贵文物。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地质博物馆官网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