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病错过军衔晋升,45岁离休,成最年轻休养员,休养45年

大国知史 2024-10-12 10:49:43

征战沙场十几年,建国后他的军衔却仅止步于上校,45岁离休,连个将军都没当上。

却不知,血与火的年代,他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参加战斗160余次,多次身负重伤。

去世后其遗体被火化,儿女们竟在他的骨灰里,整整找出了28粒弹片。

粒粒泣血,见证他铁骨硬汉的革命生涯,道道伤疤,细数他的英勇无畏的累累战功。

28粒弹片,160余次浴血战斗

2010年3月25日,刘竹溪在即将迎来90大寿之前,离开了人世。

回顾他的革命人生,颇多敬意,又有些唏嘘。

敬的是他十几年战场生涯,只为自己留下一副二等甲级伤残的身体,遗憾的是因伤病,他早早地就从部队离休。

新中国成立后,刘竹溪长期扎根在炮兵的训练和组建工作中。

1952年3月军队评级,刘竹溪依规定被评定为准师级。

并以此标准,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校军衔。

却不想,这既是他正式军衔的起点,却也成了终点。

由于多次负伤,刘竹溪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大好。

尤其是身体多处弹片残留,致使他每逢阴雨天气,就会周身疼痛难忍。

再加上1954年他在南京军事学院参加面授时,突犯疾病,又被诊断出患有肝硬化,甚至在就医时两度被下了病危。

旧伤加疾病,致使他年纪轻轻便陆陆续续一直在休养,也因此错过了1959年军衔调整时的晋升机会。

从此军衔止步于上校,再未有机会获得提升。

直到1965年他从南京军区正式离休,以45岁的年纪,成为干休所里最年轻的休养员。

45年后,刘竹溪在南京军区总医院,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

难得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头脑依然清晰,完全不糊涂。

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把子女都叫到身边,留下了遗言。

除了嘱咐孩子照顾好妻子外,便是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

他遗言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留在南京,一份送到上海胞弟处,最后一份则要送到山东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

那里是他的家乡,也是他曾经浴血奋战保卫过的土地。

安排好一切后,刘竹溪平静地离开了。

他的子女们知道父亲体内多处留有弹片,在将遗体火化后,仔细地用吸铁石在他的骨灰里,认真查找。

却不想竟找到了大如花生小如米粒,整整28枚弹片。

粒粒沁血,象征革命英雄的铮铮铁骨。

重伤不下火线

回顾刘竹溪战斗生涯,最惊险的莫过于1948年9月的那场战役。

彼时我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正式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当时是刘竹溪参军的第十年,彼时的他已经是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29师85团副团长。

战争打响,他奉命带着一个营的兵,去切断敌军退路,刘竹溪指挥得当,战役进行得很顺利。

但他本人,却险些丢了性命。

当他正在阵地上查看进攻路线时,突然有敌军扔过来一排手榴弹,其中一颗就炸响在他身旁。

刹那间,刘竹溪身受重伤。

除头部、胸部伤情严重外,他的右下颌骨被炸飞、7颗牙齿炸落,骨渣血肉堵在喉咙里。

作为指挥官,刘竹溪无法退却,坚持“重伤不下火线”。

躺在担架上的他无法说话,只能靠写字继续指挥战斗。

当昏死过去的刘竹溪,被抬回团部包扎所时,早已因失血过多生命垂危,医护人员甚至说要给他准备后事。

战士们不愿放弃,坚持抬着他到纵队医院手术,也幸好如此,才让他遇到了“救命恩人”左英。

凭以往的经验,左英判断刘竹溪很可能是血块堵塞了呼吸道。

但是战场环境艰险,根本没有设备可供急救。

左英于是立刻俯下身,用嘴硬生生将他呼吸道的血块和骨头渣子,一块一块吸了出来。

可他命虽捡回来一条,情况却还是很糟糕。

他的嘴巴合不拢、牙齿也无法咀嚼,进食只能喝一点流汁,还常常是咽一半吐一半。

即使如此,两个月后的刘竹溪,就又奔赴了淮海战场。

战争艰险,他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特殊情况,就拖着甚至无法正常进食的身体,把一场场仗打了过去。

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他才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上海。

在整形外科之父张涤生医生的帮助下,做了矫正整形,他才恢复了右侧咀嚼功能。

“白面书生”指导员

他因伤病,建国后早早离休,止步上校军衔,这位铁打的英雄,曾经是靠着怎样的毅力,从白面书生变成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别看解放战争中,刘竹溪英雄铁血,深受部下们的爱戴。

实际上他开始刚带兵时,手下的战士们还一度因为他一副“白面书生”的样子,不怎么服气。

刘竹溪幼年时家境尚可,父亲曾经在北洋政府一个军官手下工作过。

所以小时候刘竹溪上过学,还一路读到了中学。

后来家境败落,16岁时父亲托青岛一个熟人,给他谋了份铁路巡警的工作。

可惜1937年9月日军入侵山东,刘竹溪短暂的安稳生活就此被打破。

当时我党的老红军战士杨国夫,奉命到清河发展革命力量。

刘竹溪得知后,就和部分铁路警员一起来到了临淄县,秘密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

当时的刘竹溪,年仅18岁。

由于年轻、脑子活,刘竹溪在部队里晋升很快。

19岁他已经是八路军山东清河区主力部队的连指导员,21岁时又升任营教导员。

当战士们看到,指导员竟是这么年轻的“白面书生”,都犯嘀咕,怀疑他能带好兵吗。

对于这些“质疑”,刘竹溪从不解释,而是用一场场战斗,来证明自己。

尤其是1940年的那场魏家堡伏击战。

当时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部队决定对高青公路东侧魏家堡发动破袭,由刘竹溪任指导员的三支队基干一营一连,负责主攻。

刘竹溪身先士卒,带着部队成功把敌人逼进了一处无人的民房里,却在这里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

关键时刻刘竹溪灵机一动,把燃火的火把扔进日军藏身之处,诱敌出动,成功全歼日军小队。

这一战是我军在清河战区抗战以来,获得重大胜利的战役之一。

为此徐向前还特意通报表扬了第三支队。

战斗中虽然刘竹溪手臂受了重伤,却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战友们的拥护。

十几年战场生涯,刘竹溪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书写了自己无畏的革命人生。

向英雄致敬!

0 阅读:0

大国知史

简介:世界万花筒,五彩斑斓任你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