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10月的辽沈战役期间,塔山成为了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对峙的战场。
10月初,为了实现战略目的,东北野战军计划攻克锦州。然而,国民党为打破包围,派遣“东进兵团”试图通过塔山防线。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进攻,东野紧急调集以第四纵队为主的8.5万兵力,构筑防御体系。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示了战场上的残酷与混乱,也体现了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困境与策略选择。
在这危急时刻,东野司令部接到前线战报后,迅速做出决策。参谋长刘亚楼提议调动总预备队以增强防御力量,但野战军司令员冷静判断后决定暂不动用总预备队,显示出对战场局势的深刻理解和掌控能力。这一决定虽在当时令人不解,却体现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冷静的决策能力。
然而,东野司令员采取此种战略,必定有其深思熟虑的理由。让我们冷静下来,逐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
尽管塔山之战异常激烈,但四纵与十一纵联合起来拥有7.5万的强大兵力。此外,还有两个独立师及一个炮兵旅的支持,使得总军力轻松超过8.5万。相比之下,敌军仅有8万余众。在装备和士气方面,我军同样占据优势。
可能有人会误认为四纵已经将所有兵力投入前线战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保留了大部分作为预备队的力量,这意味着前线的激战仅是表面现象,后方尚有大量未动用的生力军。
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尽管第39军作为生力军到来,但之前几天的猛烈攻击已使其他部队疲惫不堪。此外,第39军刚登陆便立即投入战斗,战斗力能有多强?
四纵指挥员吴克华迅速抓住战机,组织反击。敌军好不容易占领的阵地,转眼间又被夺了回来。到了傍晚时分,锦州城内的枪炮声渐渐稀落,所有人都明白,这场战斗已经接近尾声。
许多人认为,这位司令员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即使在前线情况紧急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将主要力量投入到攻打锦州的战斗中,这种对全局的把控和定力堪称典范,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无论如何,此役充分展示了我军的强大实力和指挥官的智慧。最激烈的战斗往往是指挥官脑海中的思维对决。优秀的指挥官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定力和远见。这样的战略决策堪称经典!
纵横大地
塔山战斗后期应主动后撤一些,再快速反攻可歼灭更多蹬陆国军。
水天一色 回复 01-19 20:37
激烈交战的战场上撤退,你真是“名将”。
阿雷
这场本来就是老蒋势力弱的那一方,东北野战军的火力已经超越老蒋 这种战役还是很容易的,毕竟各方面都占据了优势,塔山防御还算坚固,两个纵队来防守,已经算是万无一失了
用户12xxx19 回复 01-21 21:55
这种战役很容易的?典型的马后炮,结果论
老年人 回复 01-21 22:20
最主要是舰炮能轰到塔山,这是最困难的地方
幸福就好
评论区的都比林总厉害
储留香
解放战争打得最艰苦的一仗,很多老将的遗嘱都是死了之后耐在塔山,陪着兄弟们[流鼻涕]
尘封
评论区比林总都厉害啊
漫步
总预备队不动,关键字在“总”字上,战场形式很严峻了,后来几位将军来陪留在这里的战士可不是做做样子。
用户16xxx57
林彪只能称的上战术家,而不是战略家
asd好啊好好
黑山阻击战,整个东北最关键
we2023
其实很简单,4纵塔山守不住,预备队1纵顶上,战后就算4纵牺牲了很多,也落不到好,因为林彪给4纵的任务就是独自坚守塔山,大部队在攻锦州,在打城市攻坚战,必须集中兵力尽快拿下,而预备队1纵在锦州与塔山之间待命,这支部队具有双重任务,不可能只盯着塔山,换句话说如果塔山真守不住,那随大部队攻克锦州也是可以的,林彪怕的就是既攻不下城又守不住塔山,所以只能拖,再说解放军的司令员都是牛脾气,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对战功和名气看的很重,总预备队1纵想上,也得看4纵司令员眼色。
全球通 回复 02-06 01:18
守塔山的可不止一个四纵,还有十一纵。
用户12xxx19 回复 01-21 21:58
当然不可能只盯着塔山,一纵的任务本就是一个师部署在塔山方向,另一个师锦州方向
cedar
人数比老将多,装备比老将强,预备队还没动
幸福就好
评论区的都是高手!为什么张临浦的74师挡不住粟裕的部队进攻。
文人墨客
其实东进兵团就是杀过去,也不会有好下场,强大的一纵,一定会迎头痛击它们,不会有活着逃回去的……
三实先生
程子华向来堪当大任!
用户10xxx33
当时总预备队动了有可能会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