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在武昌爆发了起义,因为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所以又叫辛亥革命。实际上起义的人并不多,只有3000多人,起义军攻占了武汉三镇。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袁世凯实际上掌握着军队,他是有实力的。
1911年10月18日起,武昌起义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展开了10余天的“汉口争夺战”。11月1日起义军没有守住汉口,被清政府军攻陷。11月27日,起义革命军汉阳也失陷了。袁世凯的军队实力还是相当强的,革命军是打不过袁世凯的。

袁世凯
1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让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孙中山与袁世凯议和。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威逼隆裕太后要清帝退位。
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清帝正式退位。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为何孙中山愿意让出大总统,因为袁世凯的军队实力很强。
只要袁世凯一心一意保大清的话,大清还不会灭亡,因为大清的基本盘都在,实力还在。
那为何大清那么多的将领、军队不愿意保大清呢?因为大清的两宫皇太后--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决定。

1851年-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势力很旺盛,严重威胁了清朝的统治,为了消灭太平天国势力,咸丰皇帝在临死前曾许诺,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意思就是谁能攻破金陵(天京,现在的南京),即谁能消灭太平天国,不论汉人还是满人,一律封王。
而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指挥大军,炸开太平门,攻陷了天京,彻底打败了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灭亡。

太平天国灭亡,要论功行赏,曾国藩为首功,曾国荃为次功,朝廷就应该封赏,按照咸丰皇帝的承诺,至少曾国藩应该被封为郡王,如果更进一步,曾国荃也应该封王。
但实际上,朝廷给曾国藩、曾国荃的封赏没有兑现。曾国藩只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曾国荃只被封为一等威毅伯。
过去,朝廷的爵位依次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
曾国藩没有被封为王,也没有封为公。大清朝有那么多的王爷,曾国藩那么大的功劳,没有被封为王,那也至少应该分为公呀,最后只封了侯。
曾国荃消灭的太平天国,最后只被封了一个伯,这个爵位也太低了吧。

我们再来看看乾隆皇帝是如何对待获得军功的大臣的。
乾隆皇帝因富察.傅恒平定金川军功,封富察.傅恒为一等忠勇公。
乾隆皇帝因富察.明瑞征缅有功,封富察.明瑞为一等诚嘉毅勇忠勇公,这可是四字的公爵,这可是很高的荣耀。
乾隆皇帝因阿桂平定大小金川有功,封阿桂为一等诚谋英勇公,也是四字的公爵。
富康安因军功,被乾隆皇帝封为一等嘉勇忠锐公,也是四字的公爵。
乾隆皇帝因乌雅.兆惠平疆有功,封为一等武毅谋勇公,也是四字的公爵。

明瑞
乾隆皇帝因军功,毫不吝啬地加封大臣。而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主要是慈禧皇太后)在分封曾国藩、曾国荃的问题上犯了大错。
如果按照祖制,即使不封曾国藩为王,那也应该至少封曾国藩为一等公,曾国荃低一等,为二等公或三等公,而不是封曾国藩为一等侯,封曾国荃为一等伯。
这就等于朝廷失去了信誉、信用。那些掌握军队的大臣就再也不愿意卖命 来 获得爵位、荣誉了。
如果朝廷讲究信誉,封曾国藩为一等公,封曾国荃为二等公或三等公。我相信清朝全国各地那么多的文武大臣还是愿意卖命的。清朝也就不会因一个辛亥革命而快速灭亡。

注:仅是个人观点,供参考。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
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帝用人颇有汉武帝的风格,不论出身只看才华,一旦相中火速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