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3月29日晚10点左右,安徽路段的高速上,一场惊目触心的车祸,让三个23岁年轻生命戛然而止。这起事故非常令人痛心,引起了人们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教训。

出事前,23岁的小王给母亲发了一条短信,自己说坐高铁去考试。母亲丝毫没有介意,她和两个同班闺蜜一起,驾驶着小米SU7新能源汽车,去一个较远的地方考试。这辆标有“智能科技”的汽车,最终成了她们致命杀手。
事发生时车辆上的NOA系统突然发出警告,小王在慌乱中未能有效控制车辆,导致车辆以97公里的时速撞向水泥护栏。司机都知道夜间高速遇到施工,应提前观察路况减速缓慢行驶,但新手、新车、夜间、智驾,这一切无疑是“死亡”。

事故后家属哭喊“车门锁死”,路过目击者称“烧了将近一两个小时了”,而小米公司称还没得到调查的结果,车门打不开竟成了谜。这让人不禁考虑到科技在关键时刻是否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我们是不是太过于依赖“智能”驾驶了,把自身安全至之度外呢?
事故后责任该由谁承担呢?网上的讨论起此彼伏言论不一,有人怪女孩太依赖科技,有人怪小米设计存在问题,有人怪道路施工没有设立警示牌。但交警的“单方责任”判定,让母亲直接瘫倒无法接受。那么责任到底在谁呢?

这场悲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科技的过于依赖,对安全的完全忽视。当00后把智驾当电视剧中的“钢铁侠”,当车企把辅助系统包装成“黑科技”,当道路施工的警示牌在夜色中形同虚设,我们是否该重新考量一下,科技在狂奔时,人性该站在哪一边?

如果回到以前,女孩会选择高铁吗?母亲会砸了那辆小米吗?而我们真的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谎言者”吗?科技不是万能的,安全才是最有效的保障。让我们从这场悲剧中吸取教训,珍惜生命,安全驾驶才是最该要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