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鼓楼校区惊现不速之客,一头野生山猪大模大样闯入教学区,在银杏道上悠然自得地闲逛。
数小时后,又有一只现身江苏广电大楼,安保人员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展开围捕行动。
两只是否为同一只现在还不确定,但闯入江苏电视台的野猪已经被送往南京红山动物园。

4月27日下午,南京市主城区发生野生动物闯入事件。
南京大学在野猪闯入校园后,在图书馆以及附近教学楼上都贴上《友情提醒》。

这出属于野猪的“都市历险记”,假设是一头野猪,有人戏称:“这头山猪的行程安排比明星赶通告还紧凑,既有学术追求又有媒体曝光野心。”
更有人打趣道:“现在动物界都流行跨圈层发展,先在南大蹭完公开课,又去电视台抢镜头条。”
金陵城野猪为何频频“出圈”?从高校操场到商务园区,从居民小区到地铁隧道,这些不速之客从何而来?

要解开这个生态谜题,还得从紫金山说起。
作为横亘城东的生态屏障,紫金山这片57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庇护所。
这里不仅保留着南京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更因近年实施的封山保育措施,使得橡果、板栗等野猪主食的产量连年攀升。

据生态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的野猪种群已突破300头大关。
这些体重可达200公斤的丛林居民,每天需要消耗约4公斤食物,促使它们不断拓展活动半径。
城市建成区与山林间的过渡带仅500米左右,部分山体甚至与居民区仅一墙之隔。
城市光污染对野猪的昼夜节律产生显著干扰,它们常将霓虹灯光误认为晨曦,导致行进方向偏移。

加之城市交通噪音掩盖了自然声源,使得这些习惯循声觅路的动物更容易迷失在钢筋水泥的迷宫中。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曾几何时,野猪因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猎而濒临绝迹,在野外难觅踪迹。
但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大力推行生态修复政策,森林面积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野猪种群也随之迎来爆发式增长。

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突破24%,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回升,我们见证了自然环境的““涅槃重生””。
这一““重生””却伴随着新的困扰——野猪频繁闯入农田,肆意破坏庄稼,甚至威胁农民的生计。
面对被毁的农田,农民们既心疼又无助。

生态保护的成果,为何要让农民买单?在追求生态平衡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
当生态链断裂后曾经,狼群、虎豹等顶级掠食者是野猪种群的重要调控者,它们的捕猎活动有效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但随着这些猛兽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逐渐消失,野猪的天敌数量锐减,导致其繁殖速度远超自然承载能力。

科研数据表明,部分地区野猪数量正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激增,远超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极限。
人类在保护自然的过程中,是否无意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面对野猪的泛滥,如何在保护与干预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避免因人为干预而引发新的生态危机?

在2024年2月26日《浦口区野猪种群调控服务项目成交公告》中,有一则特殊的采购。
通过公共招标平台发现,南京市浦口区生态调控专项由南京顺心生物科技公司承接,该企业以95.25万元中标200头野猪处置计划,需在2024年收官前完成这项特殊使命。
他们采用“天眼+猎犬”立体战术,夜间运用热感无人机扫描定位,日间则通过足迹追踪实施精准打击。

为保证行动持续性,团队配置了20余条特种工作犬和10人轮班作业组,全员实行全封闭山林作业模式。
雪地里,四条腿的“侦察兵”正配合两足战友展开合围。这种高危作业的代价显而易见,每轮行动平均折损1-2条工作犬,伤者需立即后送治疗。

随着寒潮来袭,山林夜间温度跌破冰点,积雪覆盖使追踪难度倍增。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两次目击事件是否系同一头野生动物所为,目前仍无法确认其关联性。当我们偶遇野猪时,应当沉着应对,切忌采取任何刺激性的行为。
面对此类突发状况,公众需谨记“五不”原则:不主动驱赶、不随意投喂、不刻意靠近、不大声惊扰、不扎堆围观。

野生动物在陌生环境中极易因应激反应产生攻击性,当发现其存在异常躁动表现时,应保持至少20米安全距离,并选择绕道而行。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城区周边野生动物活动频率有所增加,但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应避免单独行动,随身可携带哨子等应急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参考资料:
环球网:连闯南京大学、江苏电视台的野猪,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