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高入云霄,气势磅礴,不仅是中国南北分界线,还是中华文明孕育地之一。
巴山,高峰耸列,逶迤绵延,是汉江、嘉陵江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分界线。
秦岭、巴山共同孕育了汉江和嘉陵江,也孕育出了鱼米之乡、名城名地——汉中。作为秦蜀之间的重要节点和兵家必争之地,秦岭巴山南北的先民们披荆斩棘、百折不挠,践草为径、沿河探寻,筚路蓝缕、找路开路,至少两千年前就开辟了途经汉中连接秦蜀的古道。
一条条穿山越岭的古道,既是重要的交通线路,也是不竭的文脉之路。
千百年来,古道与岁月一起沉淀,它曾见证过历史,也曾被遗忘于山林。
如今,在活化利用行动中,古道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挖掘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古道“通”新 从艰难险阻到四通八达
在中国雄壮的版图上,如果说东西横亘的秦岭与巴山是撑起国土的骨骼,那么通达南北,连接秦蜀的一条条古道,则是促进交流的血管。
▲ 古蜀道示意全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上,穿越秦岭、巴山十分艰难。千百年来,先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坚韧,在万仞千峰间开凿出了条条道路,让关中和川渝两地实现“握手”。文献资料记载,翻秦岭的古道从西往东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越巴山的古道从西往东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共七条,人称“北四南三”。
这些官道和那些名头不大的古道,蜿蜒在连绵起伏的秦巴山中,一道构筑起当时纵横交织的秦蜀道路网,修筑之早可追溯到秦汉,历代虽有改道、变迁,走向却大体不差。有些道路省时便捷,却崎岖艰险、野兽出没;有些道路迂回绕行,却相对平坦、车马可行。条条古道打破南北阻隔,贯通秦蜀出行,饱含了先民的智慧与匠心。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秦蜀古道的重要枢纽。目前秦蜀古道上的遗迹和遗存大多位于汉中境内,汉中也被誉为‘栈道之乡’。栈道蜿蜒,穿行于秦岭巴山之间,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是联结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重要的西部交通线。”陕西理工大学文化研究院教授、秦岭与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中效告诉记者。
往事越千年。秦蜀古道随着时代变迁湮没于岁月烟尘之中,但是秦蜀两地的交通方式却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1935年,起于西安经宝鸡、凤县、留坝抵达汉中的第一条穿越秦岭的公路——西汉公路建成,该条公路的南段就是沿着褒斜道而建。1937年,成都至汉中的公路建成通车,这条线路基本沿金牛道而建,与西汉公路一起成为连接西北与西南的大动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川之间的现代交通迅猛发展。1958年,全长669公里的宝成铁路通车,结束了陕川没有铁路连接的历史。同时,陕川之间还先后建成了多条国道。 做了几十年服装生意的李玉玲,常年在成都、西安、广州几个大城市之间奔波,对于交通的变化她感受颇深。 她20岁那一年,第一次去西安,从汉中乘坐火车,沿阳安线一路摇摇晃晃到达安康,再经宝成线、陇海线到西安,全程需要乘坐12小时以上。下火车后她走在平地上,地面似乎还在晃动。此后多年,她都要在这几条线路上往返多次。
她37岁那一年,京昆线西汉高速公路通车,4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西安。看着秦岭美景在车窗外一晃而过,她心中充满喜悦,感慨着以后做生意就更方便了。
2011年,陕西至四川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41岁的她开始将服装生意做到成都。2017年12月6日,随着一声汽笛,两列动车组从成都、西安两地对发,标志着我国首条穿越秦岭山脉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正式通车。李玉玲感慨地说:“从汉中出发,最快1小时17分钟到西安,2小时12分钟到成都。我经常上午在西安处理业务,中午回汉中吃个午饭,下午又可以去成都订货,高铁真的太方便了。”
秦蜀古道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交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时代的进步史。曾经“难于上青天”的入蜀之道,从此不再是人们出行的畏途。
两千多年前,岩壁下,数以万计的古代工匠日复一日地开山凿石,辛勤劳作。而这一切,都是源自对走出去的渴望。
时至今日,汉中基本形成了1座空港、3条铁路、4条高速、5条国道、11条省道、4条环线公路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同时,深挖旅游环线沿线秦蜀古道公路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路侧空地、地势开阔和公路道班等节点,建成武关驿旧桥驿站、青岗坪公路文化主题公园等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栈道文化和现代化交通文化,传承栈道精神,形成特色鲜明、品质浑厚的陕南交通人文大走廊。
传统与现代交通在天汉大地实现交融。
古道“焕”新 从湮没尘封到焕发新貌
古蜀道中的平路一般被称为“古道”,架设在悬崖上的道路被称为“栈道”。由于古代平路多为泥地而难以保留至今,现存古蜀道遗迹更多的是古栈道。
长达420公里,由天梯云栈构成的汉中栈道,在中国交通史上意义非凡,是早于万里长城的一项伟大土木工程。是中国古代穿越秦巴大山的国家级高速驿道,是镌刻在悬崖绝壁上的史诗。
留坝县是栈道分布最密集、栈道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县之一。12月10日,记者在留坝县文史专家杨虎祺的带领下,手脚并用重走了褒斜道支线连云栈道新开岭段。崖壁上还能清楚地看见连串的栈孔,路边巨大石块垒砌而成的拦马墙经历百年风霜依然屹立不倒。脚踏长满青苔的旧石板路面,摩挲布满岁月感的道侧枝干,恍如穿过岁月的烟尘,与古道上走过的古人相逢。
▲ 在留坝县马道镇草房滩栈道遗址,留坝县文史专家杨虎祺向记者指认并介绍现存栈孔形制。 李佩蓉 摄
走过5公里的原始古道,再踏上一段修复完成的平梁立柱式古栈道,通过新旧对比,更深刻地感受到先民们数千年锲而不舍、顽强奋争的精神气质。
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栈道边上无数坚定信念、执着向前的人,杨虎祺就是其中之一。
为摸清留坝栈道遗存情况,从2012年至今,杨虎祺与当地志愿团队对沿线的各类遗址、古迹、文化、风物、人物等进行了无数次的实地勘察。
现有遗存大多隐于深山密林中或悬于河边陡崖上,大段大段的栈道被齐腰深的荒草掩盖或被河水淹没,极难被发现和辨识。他们进山考察时往往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日步行路程更是长达50公里。还常常伴随着落水、受伤、与毒蛇猛兽对峙的惊险情况。
虽然考察工作艰辛,危险,但他们却并不感到枯燥,每发现一处新的栈道遗存,每听到一个新的与栈道相关的故事都能令他们兴奋良久。
今年4月,杨虎祺参与编写的《留坝文史丛书》出版发行。“《丛书》的出版,为我们12年的考察工作划上了一个句号,现在我们还在继续考察一些之前未抵达的支线道路,并对栈道沿线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进行标注,落实管理保护责任。”
今年9月29日,留坝县栈道博物馆开馆,作为国内最大的栈道博物馆,为栈道文化深层次研究和创造性转化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在实地考察的间隙,杨虎祺在栈道博物馆承担起了义务讲解员的工作。
踏上古道原始路面、领略沿途景观;走进博物馆,系统感受古道演变史……在推动古道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转化创新过程中,不仅古老的古道文化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当代社会文化创新活力也被进一步激发。
据汉中市区15公里的石门是连接关中和汉中的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是秦蜀古道的重要部分,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大量题咏和记事。其中“石门十三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国之瑰宝”。
今年夏天,汉中非遗研学人李鹏伟运用国家级非遗蜡染技艺,将“石门十三品”中的《石门》《玉盆》《石虎》汉隶大字摩崖石刻,融入我市镇巴县当地苗族服饰传统纹样等多种文化元素创作出10余幅文创作品,带到了莫斯科、日本、韩国等世界性的艺术舞台,与全世界的艺术家交流创作历程,分享艺术感悟。
▲ 李鹏伟创作的非遗蜡染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展出。 受访者供图
李鹏伟说:“优秀的文化和精湛的技艺,需要我们年轻人一代代地传承创新,持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生发出不竭的艺术创造力,助力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
此外,在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观看一场沉浸式演出,穿越到千年之前,与开拓进取的先贤对话;参加栈道研学游、徒步探险体验特色栈道……伴随文旅融合、文体融合、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我市不断创新古道文化的“打开方式”和体验方式,把秦蜀古道及石门石刻保护利用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健全文物保护体制机制,加大秦蜀古道历史文化研究阐释,着力推进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石门石刻活化传承,打造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开发一批文化体验新场景新业态,古道在一次次的跨界融合中焕发新的样貌。
古道“闯”新 从商贸要道到走出国门
与陈仓道、褒斜道等拥有壮怀激烈传说或留存厚重遗迹的古道不同,有一条古道蜿蜒穿越绵绵大山,将关中和川渝这两个富庶之地紧密连接。
它,连续贯穿海拔600至1000米的高山与深谷,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构筑起一条“南北捷径”,创造了历史时期西南至中原物资运输耗时最短的纪录,堪称世界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它,促进了西部陕川甘地区文化传播、技术引入和商贸发展,维系了沿线地区大小聚落长期稳定的繁荣发展,为后世留存了许多内涵深厚、技艺精湛的建筑遗存。
它,便是洋巴古道。千余年前,杜牧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让这条古驿道声名大噪,从此有了一个“小清新”的别名——荔枝道。
史料记载,荔枝道部分路段的开通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商、西周和战国不断拓展。到了唐代,这条贯通南北的要道,迎来了历史性的提升。
“荔枝道开辟了关中至巴蜀地区的最短路径,而且路况相较于其他古道更好,因此后世这条古道上商贸往来经久不衰。到宋朝,汉中的茶叶以品质优、产量大、运输便捷的特点,备受宋熙宗重视,专门在汉中设立茶马司,收购茶叶运往熙河也就是如今的甘肃临洮换马。”西乡县文旅局文物股股长樊义强说,荔枝道上运送的不仅有荔枝,还有政令、邸报、家书和南来北往的货物。
“叮当、叮当”马铃声伴着茶香跨越千年……在长期的商业往来中,汉中逐渐发展成为秦蜀古道上的大型商品交易集散地。
如今,荔枝道在汉中的部分路径和主体功能已被210国道所覆盖,物资运输与人员往来更加便捷。从肩挑背扛,骑马荡舟直至汽车、火车、飞机,每一次穿越秦岭都彰显着天汉儿女“走出去”的决心。
2021年8月16日的清晨,产自西乡县的120吨绿茶被装上火车,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运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这120吨绿茶由陕西秦巴汉徽茶业有限公司生产。“中国的绿茶以小叶种为主,味道鲜醇不苦涩,是中亚地区最受欢迎的茶叶之一。”该公司总经理任华江说。
3年过去,该公司已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了分公司和海外仓,共出口700余吨茶叶到“一带一路”沿线中亚五国及南北非等国,开创了陕茶批量规模出口的先河。
由此,汉中茶叶走出了国门,截至2023年底,西乡县累计向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菲律宾等国出口茶叶3100余吨,销售额7200万元左右。
近年来,汉中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大力推进贸易畅通,做优做强开放平台,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外贸发展呈现连年攀升、高速发展之势。
2022年8月4日,“汉西欧”中亚国际班列,满载着汉中制造一路高歌,驭风前行。这支“钢铁驼队”跨越山海,再次实现与中亚地区的“握手”。
2023年11月,汉中褒河物流园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配送型监管仓库同时获得西安海关通过验收批复,正式投用。可满足内陆发展国际物流需求。
今年10月,城固县原公镇青龙寺村首批300吨新鲜柑桔经过分拣、装箱、装车后,发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集散中心,实现了城固柑桔自营出口的“零的突破”。
▲ 柑桔收获季,城固胜强柑桔专业合作社内,工人在分拣、打包,将桔子销往中亚地区。记者 梁逸晨 摄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我市实现进出口总值21.85亿元,预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4亿元,全市共有外贸企业近百家,对外贸易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七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
飞栈连云的秦蜀古道是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线、中外文化的交流线、自然人文的生态线。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智慧与坚韧重塑时空。从天梯石栈到通衢大道,从雄关漫道到通江达海,不同时代的交通要道在此交汇,见证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勾勒出了汉中建设生态城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战略腹地重要节点城市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