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管多少年,如果没有这6种表现,不用担心,没啥大问题!

樱碟好的养护 2025-03-14 18:00:44

参考文献:

1. 《内科学》(第九版),主编:葛均波,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这个名字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它早已成为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陌生,是因为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高血糖”这一简单的表象上,却未曾真正探究其背后的健康逻辑。

很多人一听到自己被诊断为糖尿病,便如临大敌,甚至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折磨”,仿佛从此健康生活就要画上句号。

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糖尿病并不等于绝对的身体衰败,它更像是一座随时可以控制的“闸门”。

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长期稳定血糖,身体没有出现某些特定的病理表现,那么他的健康状况仍然可以保持较好的水平,甚至可以与普通人无异。

换句话说,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出现以下6种表现,那么大可不必过度恐慌,说明病情尚未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生活质量依然可以得到保障。

第一,血糖波动剧烈,忽高忽低

在糖尿病管理中,血糖的稳定性远比单纯的“高”或“低”更值得关注。

如果血糖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说明胰岛功能受损严重,调节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出现低血糖昏迷或高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这种不稳定的血糖状态,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随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如果糖尿病患者能够保持血糖相对平稳,空腹血糖长期维持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不超过10.0mmol/L,并且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那么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睛是人体最精细的器官之一,而糖尿病对其的影响尤为明显。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甚至可能引发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严重时甚至导致失明。

而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视网膜病变。

如果定期检查眼底,发现视网膜血管结构尚未受损,说明血糖控制较好,微血管并未受到严重伤害,视力依然可以正常维持。

第三,出现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健康问题。

由于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部感觉逐渐迟钝,甚至出现麻木、疼痛,最后因血供不足而形成严重的感染和溃疡,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截肢。

而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皮肤完整,无破溃、溃疡,也没有感觉异常,说明他的血糖控制较好,末梢神经尚未受到严重损害,至少在短期内,不必担心糖尿病足的发生。

第四,出现糖尿病肾病

肾脏是人体的“过滤器”,负责排泄代谢废物,而糖尿病对肾脏的影响往往是隐匿的。

一旦糖尿病肾病发展到后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蛋白尿、水肿,甚至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

而如果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检测长期正常,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没有异常,肾功能仍然良好,那么说明他的糖尿病尚未对肾脏造成严重破坏,生活质量仍然可以维持。

第五,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甚至感觉丧失,严重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心血管、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而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神经病变症状,四肢感觉正常,血压、心率稳定,说明他的神经系统尚未受到严重损害,仍然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第六,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血糖严重失控的患者。

酮症酸中毒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高渗性昏迷则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二者都会导致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而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稳定,未曾经历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的风险,说明他的糖尿病管理较为成功,身体尚未进入失控状态。

综上所述,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它并不可怕。

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出现以上6种表现,说明病情仍然处于可控状态,不必过度焦虑。

良好的血糖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体检,完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的身体状况尽可能接近健康人群。

中国文化讲究“平衡”与“调和”,糖尿病的管理也不例外。

过度恐慌或放任不管,都会导致健康受损,唯有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科学管理血糖,才能让生活依然充满活力。

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会与疾病共存,而不是被疾病所支配。

健康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患病,而在于如何管理疾病,让生活质量不因糖尿病而降低。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和忽视。

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糖尿病患者依然可以像常人一样,享受人生的每一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16
樱碟好的养护

樱碟好的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