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闻史天绪绪 2024-11-25 22:38:26
前言

八宝山革命公墓向来是安葬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卓越贡献者的圣地,然而,2003 年 9 月 2 日,这里却迎来了一位年仅 24 岁的逝者——张培祥。

当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庄严肃穆,一场追悼会在此举行,北大师生、撒贝宁等众多名人纷纷前来。

那么,这位为何能在如此年轻之际就获此哀荣?是有着显赫身世背景,还是有惊天动地之举?

两度辍学

张培祥幼时,家庭的苦难如影随形,父亲重病不起,母亲小儿麻痹症致使肢体残疾,全家的生计仅系于那片水稻田,而家庭的重压也大多由母亲艰难支撑。

五岁起,稚嫩的她就踏入农田,挑起生活的担子,在崎岖山路间负重前行去卖米,却把委屈与疲惫默默咽下。

十岁,因家庭经济的困窘,求学之路戛然而止,然而,希望并未泯灭,姑姑的资助如同一束光,照亮她重返校园的小径。

凭借天资与勤奋,她考入醴陵一中,却又因学费的高墙险些折戟,幸得堂叔援手,转入醴陵四中。

高中时期,家庭的困境让她一度倾向于报考中专以减轻负担,关键时刻,校长罗定中慧眼识珠,力挽狂澜,不仅帮她踏入醴陵最好高中的校门,还解决了学费与部分生活费用的难题。

高三之际,家庭的厄运再次降临,父亲手术、母亲患癌,她被迫中断学业欲南下打工,又是罗校长的苦劝与坚持,让她重回校园,半年内便逆袭赶上。

1997 年,她以 727 分的佳绩考入北大法学院,成为株洲市文科状元,在湖南省也名列前茅。

本科四年,始终稳居专业前十,奖学金荣誉加身,继而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导师对其敏锐法律思维与深厚人文素养赞不绝口。

不光如此,张培祥还以 “飞花” 之名,在文学领域镌刻下独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

文学大家

她的创作才情似灵动火焰,在全国高校 BBS 论坛熊熊燃烧,《大话红楼》等一系列作品横空出世,以奇巧视角与精妙文思,对经典名著予以全新诠释,引得众人纷纷沉醉其中。

《飞花读红笔记》等著述,亦如涓涓细流,流淌着她对文学深邃的洞察与细腻的情感体悟。

而《卖米》无疑是其文学桂冠上最为耀眼的明珠,以素朴无华之笔,勾勒出底层生活的真实轮廓,那字里行间的坚韧与无奈,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

斩获北大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头筹后,于《当代》杂志刊载并广泛流传,一跃成为底层文学的扛鼎之作,让无数人透过文字,真切感受到社会底层民众为生活奔波的辛劳与不易,引发强烈的心灵共振。

于翻译之境,张培祥亦开辟出一片广阔天地,多部外国文学作品经其巧手译介,精准传递原作神韵,且巧妙融入中文的典雅与畅达,引领中国读者漫步于世界文学的繁花盛景之中

在电视传媒的舞台上,她同样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为北京电视台精心雕琢剧本、匠心策划节目,其敏锐的创意触角与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拿捏,使得参与制作的节目皆收获如潮好评。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助力策划并亲自主持湖南卫视《新青年》前三期节目。

舞台之上,她自信从容,以深刻独到的见解与嘉宾展开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展现出远超年龄的沉稳与睿智,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激起强烈回响。

病魔无常

奈何命运无常,2003 年 5 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一恶魔悄然来袭,彼时 “非典” 肆虐,医疗资源捉襟见肘,就算如此治疗时机也不能延误。

但她心怀对弟弟高考的深切牵挂,毅然决然将病情隐匿,独自默默承受病痛的无情啃噬,即便身体已极度孱弱,她仍坚守工作与学习阵地,以钢铁般的意志顽强抵御病魔侵袭。

住院期间,她亦未曾放下对文学的挚爱,坚持阅读写作,以笔为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续写着对文学与生活的炽热眷恋,直至完成那饱含深情的绝笔之作。

然而,命运的车轮并未因她的坚强而停下,病情依旧急剧恶化,在 2003 年 8 月 27 日,这位年仅 24 岁的天才少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北大以破例之举,为其申请安葬于八宝山公墓,此乃对她非凡成就与高尚人格的至高礼赞。

她的骨灰,一半魂归故里,那里有她儿时的懵懂记忆与血浓于水的亲情羁绊;一半长留北京,这片她追逐梦想、挥洒才情的热血之地,北大师生满怀着悲痛与敬仰,为她送行。

缅怀

北京大学八宝山公墓的墓碑上,镌刻着研究生导师曲三强饱含深情的悼词,那悼词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似有温度,诉说着对她年轻生命离去的无尽惋惜。

“培祥,你是那么年轻,你带着对生活的无穷眷恋和遗憾悄然离去……” 仿佛能看到导师在书写时颤抖的笔触,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位得意门生的深切思念与不舍。在那遥远的天国,人们期许她能摆脱尘世的羁绊,尽情追逐未竟的文学梦想,那里没有纷争与炎凉,她可以肆意挥洒才情,不再被繁文缛节所束缚。导师坚信,无论距离多远,彼此间的心灵纽带永远相连,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将永远鲜活在大家心中。

在她的家乡,父亲怀着深沉的父爱,为她建起了 “怀念亭”,那座亭子,静静伫立在向阳的小山坡上,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守望着女儿的归来。

她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如春风吹遍大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她成为了贫困学子心中的奋斗动力源泉,激励着他们在困境中勇往直前,不向命运低头。

张培祥的弟弟张毅,那些关于姐姐的回忆,更是为这份缅怀增添了厚重的情感色彩,《卖米》文中八九成真实经历,那是一段姐弟俩与家庭共克时艰的岁月。

1993 至 1995 年,父亲生病急需钱,姐弟俩争着停学,姐姐以自己在城里读书花费多为由,毅然将停学的重担揽于自身,这份担当令人动容。

高考前,姐姐独自默默承受着白血病的折磨,为了不影响弟弟高考,将病情隐瞒得严严实实。

直到高考结束,全家才知晓真相,随后匆匆买了三张票奔赴北京,他们曾满怀希望地约定,等弟弟大学报到后姐姐就做骨髓移植手术,然而命运弄人,那竟成了永别。

姐姐的勤劳、善良、朴实、孝顺等品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张毅前行的道路,受姐姐文学创作的影响,他选择了中文专业。

在诗歌的世界里,他每年都会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怀念姐姐的诗歌,那些诗句,是他对姐姐思念的寄托,也是对姐姐精神传承的坚守。

结语

张培祥虽已离去,但她的身影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她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向着梦想奋勇前行。

参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北大才女《卖米》写哭整个朋友圈,但你们知道她是怎样一个人吗?》

新华网《《卖米》背后的故事--来自《卖米》作者故乡的寻访》

0 阅读:3
闻史天绪绪

闻史天绪绪

感谢关注,带你回顾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