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经历了一件很“开眼界”的事。
去山东亲戚家拜年,本以为能感受到不同的年味,结果却因为酒桌上的一些习惯,把我弄得满脑子问号。
说实话,回到陕西后的几天里,我还总忍不住琢磨:为啥山东人的酒桌文化和我们陕西有这么大差别呢?
山东人的酒桌为何如此热闹?
我家过年,每次吃饭大家围坐一桌,聊聊家里事,喝点酒,气氛是热闹的,但绝对不会“炸翻天”。
可在山东亲戚家,酒桌上的热闹劲让我有点招架不住。
一杯酒端起来,先是大家齐声喊“干杯”,那声音震得我耳朵都快嗡嗡响。
有时候还没喝几杯,就闹得像过节一样热火朝天。
相比我们陕西的喝酒方式,这种“大声喧哗”的场面实在新奇。
我心里犯嘀咕:喝酒需要把气氛搞得这么热闹吗?
可能对山东人来说,这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吧。
喝酒可以那么随意?
山东的“早酒”习俗让我长见识更让我意外的是,他们喝酒的时间太随意了!
初一早上七点,我睡眼惺忪地被喊起来吃早餐,就看到桌上的酒瓶已经打开。
亲戚说:“来一杯,喝点酒热热身。”这在陕西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早晨大多是吃油泼面、喝胡辣汤或者豆浆油条,压根没啥人想喝酒。
听他们说,这叫“喝早酒”,是山东的传统习俗,过去是为了干农活暖身用的。
虽然我不是农民,但这一习俗着实让我感到好奇。
早饭配酒,这种过年的方式确实挺特别。
山东酒桌上的辈分和礼数有什么特别讲究?
在酒桌上,我也发现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现象——敬酒特别讲究辈分。
我刚坐下不久,就被晚辈端着杯子挨个敬了一圈酒,嘴里说着“叔叔(或者哥哥)喝一杯”。
等大家酒过三巡后,长辈们才会开始“回敬”,并叮嘱大家吃好喝好。
这种尊重辈分的行为让我很动容,但也有点疑惑。
我们陕西人虽然也敬酒,但谁开心谁先来,没这么分严格的顺序。
在山东这样重视辈分的地方,酒桌似乎成了一种代际关系的“舞台”,一边是传统礼仪的坚持,另一边则承载着一点文化的传承。
为何山东人酒桌上总要拼一拼?
酒量大小成了文化标签还有一点挺让我费解的,就是他们酒桌上总喜欢“拼酒”。
举杯喊“干了啊”,看谁豪爽,看谁能坚持到记得那天晚上,我的一位亲戚拉着我喝,硬是要看看我“酒量行不行”。
作为一个酒量普通的人,我只能硬着头皮陪着,最后搞得脸红脖子粗,直想回房间躺着调整。
相比之下,我们陕西的酒桌虽然也有拼酒的时候,但更多还是聊聊天、说说心里话,不会太执着于谁喝得多。
因此我不禁在想:对山东人来说,是不是酒桌上的表现,也是评价一个人性格和气质的方式?
山东人喝酒不挑剔,一切以热情开路在山东喝酒,还有一点深深印入我的脑海——他们对酒的种类几乎毫不挑剔。
桌上的亲戚们,什么酒都能来上一杯:本地的白酒像景芝、花冠,外地的南池翠、五粮液,甚至家酿的果酒都有人喝得津津有味。
相比之下,我们陕西人的酒桌就更专注于本地经典,比如西凤酒,再怎么热情招待客人,也基本上不会摆太多种酒。
我想,这或许就是山东人豪迈性格的体现吧。
在他们眼里,酒只是工具,喝的不是酒,而是一种热情。
回想起这趟山东拜年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虽然都说中国地域差异大,但通过酒桌的小细节,却能看到文化的缩影。
山东的酒桌显然不仅承载情感和热闹,更深藏着他们重视礼仪、看重辈分、讲究热情的处事方式,而这些恰好是我这个陕西人不太熟悉的。
这次拜年经历让我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也让我反思:是不是该更包容、更理解那些看起来“奇怪”的习惯?
毕竟,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和亲朋的热爱,而这,每一种方式都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