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婆媳是天生的“天敌”,可社交媒体上,一位博主却晒出了自己家里的“新型婆媳关系”:
博主想喝奶茶,婆婆去帮她买;外出聚餐时,博主想吃价格昂贵的牛排,婆婆说贵了点,但又不是天天吃,二话不说也是买。
在博主的女儿还没出生时,婆婆就开始学习起了育儿知识;
在孩子7个月的时候教孩子认识图画,9个月教孩子学说话;

现在孩子已经两岁了,可以不用在大人的陪伴下,自主看书半个小时以上。
在如今短视频洪流冲击低龄儿童的生活时,博主家的女儿却从未刷过短视频,而是更喜欢阅读、绘画和室外活动。

这样的良好习惯,婆婆的付出功不可没。
网友们说:“现在的新型婆媳关系,就是孩子生了、老公就位、婆婆闭嘴,关系比以前和谐多了。”
一、恋子情结
俗话说:“婆媳关系的本质是两个原本毫无关系的女人争抢同一个男人。”
提到婆媳矛盾,就不得不说起婆媳矛盾到底是源于什么。
心理学家Raymond在1920年提出了伊俄卡斯忒情结,又称“恋子情结”,用以类比弗洛伊德曾提出的恋母情结。
伊俄卡斯忒情结指的是母亲/父亲对于自己的孩子十分溺爱、关心且庇护过多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表现在缺失父爱的家庭中,母爱会变得霸道而无理。

这样可能造成子女对于父母过于依恋,或者产生激烈的反抗行为。
从很早以前就流行起的“妈宝男”,可能就是恋母情结和恋子情结互相作用的结果。
而经过了现代社会的洗礼,抱残守缺的母亲在年轻一辈中已经十分少见,多得是愿意托举自己的孩子去过崭新生活的父母。
因此,“新型婆媳关系”才逐渐变成了主流。
二、谁才是女主人?
在婆媳关系中,婆婆和儿媳都面临着角色定位转变的挑战。
在心理学中,角色定位是指个体在某种环境中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形象的认知,通常有较大的主观特色,且以一定的目标为导向。
举个例子,某个在家庭内部非常刻薄、非常自私的人,有可能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名声,在维护社会关系时变得非常大方和善良。
婆婆和儿媳也是如此。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和权威中,婆婆是家里的话事人;而当前的结婚契约和激情之下,妻子才是小家的女主人。

她们就像在参加运动场上的接力棒赛跑,当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个人手中时,上一个人就算是完成了使命,该退场休息了。
但在一些家庭中,婆婆可能难以适应从主导者变为辅助者的角色转变,同时儿媳也需要通过家庭中大小事务的控制感来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样的角色边界模糊,很容易引发两代女人之间的“大战”。
身为父母,最大的支持就是尊重年轻人的意见,适时引导但不要过于插手。
毕竟,日子是小夫妻两个人过的,其他人也不可能亲身上阵,代替他们去过日子。
三、矛盾的调和
前几年,有这样一些视频“火出了圈”:

视频中是一个小男孩正在愁眉苦脸做作业,妈妈在旁边监督,再配上一段这样的文案:
“谁家要姑爷早点领走,做饭熟手、家务全能、我会游泳,只需要辅导作业就行。”
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彰显出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家有男孩的妈妈心中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婆媳关系往往存在着代际差异,包括生活习惯、育儿观念、家庭责任分配等等,这样观念的差异极易引发冲突、产生矛盾。
而现在的妈妈深知一点:儿子在婆媳关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如果儿子能够从中调和,那么一多半的婆媳矛盾就不会存在。
所以,将儿子培养好,而自己则在小家中“隐身”,就是目前应对婆媳关系的最优解。
自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我不愿意赶你走,但是有母亲逼迫着);
千百年以来,婆媳关系作为一“永恒矛盾”,逐渐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但其实,它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随着不健康的情感竞争逐渐退化、代际差异逐渐缩小。
或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让两个家庭的互相融合变得更为顺遂、和谐。
-The End -
作者-专序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