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是满心欢喜,是穿新衣,是收红包,是吃年夜饭,是能乐一整天的日子。
可长大后,过年成了年度大型公审现场,那些饭桌上的长辈,他们不吃菜,专吃人,单身不结婚的年轻人,永远是他们要“吃”的人。
于是一个和和美美的春节团圆日,到处都飞扬着唾沫星子闲言碎语,过个年真是热闹非凡,都能把房顶给掀翻了。
一定要这样吗?不结婚就应该被拉出来鞭笞吗?

通常情况下,年轻人回家过年会面对三大拷问:
工资多少、什么时候结婚、为什么不结婚,如果回答不好,迎接你的就是长辈们的轮番劝说、道德审判。
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之一,就是希望自己受到重视。”
长辈们絮絮叨叨,表面上是关心,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所谓的提点来满足自己的影响力。
“你不结婚就是不孝”——道德绑架大赛有些长辈喜欢打感情牌,说什么“你再不结婚,你爸妈就老了”、“我们那时候条件不好都结婚了,你们条件这么好还不结?”
这就是典型的道德绑架。结婚好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完成社会任务。

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里提到,现代社会的婚姻已经从传统义务婚姻转向了个人选择婚姻,强调个体的需求和幸福感。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父母仍然活在过去的逻辑里,他们的人生观是成家立业,认为结婚=安稳,不结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
在中国,婚姻不仅是个人选择,还是一种社会评价体系。
在老辈子的观念里,结婚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单身就像游戏里没解锁的成就,永远差那么一点。
甚至有的爸妈觉得,别人家的孩子结婚了,自己的孩子还没结婚,他们就觉得丢人。
老辈子的比较心态让很多年轻人苦不堪言,明明自己过得挺好,却总要接受你为什么还不结婚的灵魂拷问,仿佛自己是个罪犯一样,提心吊胆。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社会认同偏差”,人们倾向于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结婚这件事,就像一场社会行为的大型跟风,大家都这么做了,没做的人就成了异类,就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婚姻焦虑的另一面当然,催婚的人未必真的想刁难年轻人,他们只是焦虑。许多老人的一生,都按照传统剧本走,按时结婚、生子、退休。
他们对未知的未来充满恐惧,看到年轻人选择不同的路,他们会本能地认为这是不安全的,是有风险的。
老辈子为什么这么热衷催婚?来看看数据吧。2024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
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是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老辈子就开始操心了: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以后怎么办呢?
以后怎么办?年轻人给了老辈子最好的答案。
某个视频博主发了这样一个作品:长辈说,你不结婚怎么办?
你看看你姐夫,结婚了又煮饭又照顾家里,多好多幸福啊!博主回应:姐夫这么好,那我也嫁给姐夫好了!

博主是个男生,更给这段视频添加了笑料。年轻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结婚的自由。
我们继续说回到人口问题。中国的婴儿潮是在八九十年代,正好,现在催婚的人就是八零九零后的爸妈。
爸妈那时是个什么时代?
一切未来都是可期的,稍微努努力,就能读个好大学,毕业就能找一份好工作,和媳妇拼个几年,一线城市买个房是不成问题的。
那时候的人活着是有干劲的,是有希望的,叫做“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像大人一样努力,读书+工作,换来的却是永不停歇的牛马的一生,这个社会把他们向上的通道堵得死死的。
他们的心里是灰暗的,没有希望,没有冲动,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老话说,孩子代表着希望,爸妈的那一代是充满希望的,所以对结婚生孩子的意愿也当然是强烈的。
到了年轻人这一代,他们也想有希望,可希望在哪呢?
-The End -
作者-李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