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血糖高要做这么多检查?医生不说,但真有必要!

医心全意 2025-02-22 20:13:02

老李因血糖升高而住院,医生给他开了一大堆检查,从糖化血红蛋白到C肽,甚至还有眼底检查。他忍不住抱怨道:“我只是血糖高,为什么要给我开这么多的检查?”

老李的抱怨绝非个例,许多糖友在住院或门诊时都对种类繁多的检查项目感到不解。

实际上,这些检查不但不是过度医疗,反而就像医生手里的一把把“钥匙”,能够帮助医生打开身体的“黑匣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些检查背后的秘密吧!

一、协助诊断——“糖尿病不止一种”

糖尿病分为四种: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GADA、IA-2A等自身抗体的检查,有助于帮助医生区分糖尿病的类型,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进行基因检查和染色体检查。

只有先确定了糖尿病的类型,才能更精准的治疗。

二、发现合并症——排查“帮凶”

糖尿病患者经常伴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亚临床CVD、心力衰竭(HF)、慢性肾脏病(CKD)等一系列疾病,细致、全面的检查则有助于医生揪出这些“帮凶”。

1.心电图、运动试验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助于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2.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某些血清标志物,如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和NT-proBNP有助于识别亚临床CVD。

3.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血压波动情况。

4.血清BNP可以帮助诊断心力衰竭(HF)。

5.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根据血肌酐水平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检查的联合应用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慢性肾脏病(CKD)及其严重程度。

6.肝功能、血脂、腹部超声、腹部CT等检查可以帮助诊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

三、早期发现并发症——揪出“隐形杀手”

1.急性并发症:尿酮体、血β-羟丁酸、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有助于早期预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2.慢性并发症:一些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高血糖状态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已经出现了慢性并发症。

●眼底检查可以早期识别视网膜的并发症(如微动脉瘤)。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定量感觉测定等检查有助于判定糖尿病神经改变。

●UACR和eGFR合并使用,可以对糖尿病肾病(DKD)进行分期,进而影响药物的选择。

●踝肱指数(ABI)、下肢动脉超声、下肢动脉造影能协助医生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四、指导治疗——“千人千面”

以上种种检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目标设定

医生会结合年龄、病程、合并症、并发症、经济状况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控制目标。

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为<7%,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10.0mmol/L,老年人、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则要适当放宽标准。

2.药物选择

基于检查结果,医生可为糖友量身定制用药方案。例如,合并ASCVD的糖友,可选择利拉鲁肽或恩格列净。

此外,完善的检查与评估还能排除用药禁忌。例如,伴随着心力衰竭或骨质疏松的患者,不用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结语

对糖友们进行全面的检查,就像给身体做一次“全身体检”,既能精准调糖,又能揪出并发症“苗头”,为长期健康保驾护航。

糖友们若能理解这些检查的必要性,积极配合治疗,往往能获得更好的预后。

毕竟,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不仅是“控糖”,更是对全身健康的综合守护。

本文内容基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及公开医疗文献,仅用于健康科普,不能替代诊疗!

0 阅读:34
医心全意

医心全意

您身边的健康科普,关键是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