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南人聊起中国复兴:原来,东亚的“罗马”一直都在!

胡北社会 2025-03-31 11:28:48

文/胡铁瓜

那年河内老城区的午后,闷热黏腻得让人喘不过气,风扇慢悠悠地转动,似乎也被热气熏得没了力气。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对着满是陌生字符的越南文菜单发愣。邻桌几个年轻人的交谈声吸引了我,他们正用中文讨论着一款国产手机的快充技术,软糯的西贡腔口音,让交谈听起来格外亲切。我忍不住开口:你们中文说得真好。穿奥黛的女孩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说现在河内很多大学都开中文课,哪怕只会说一句你好,都能找到导游的工作。

话题从手机续航,聊到摩托车限行政策,不知不觉就落到了中国身上。当我问出你们怎么看中国这个问题时,四张年轻的脸庞瞬间陷入沉默。穿黑色T恤的男生用吸管搅着冰块,缓缓说道:又羡慕,又害怕。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我从未真正理解的门。

一、历史的褶皱里,藏着恐惧的基因‬

你们总说伟大复兴,是不是想‬要回到汉唐?戴眼镜的男生突然发问。我笑‬了笑‬回答‬:也许‬大明‬比‬汉唐‬更‬伟大‬!他‬茫然‬……

男生‬的祖父曾参加过抗法战争,家中至今还供奉着黎朝皇帝的画像。在越南史书中,郑和下西洋的事迹被简化为明军入侵占城的记载;而交趾郡设立的三百年,在教科书里被描述成北方侵略者的枷锁。这种叙事的分裂,让我想起罗马与蛮族的纠葛:法兰克人一边沿用罗马法,一边宣称自己不是罗马人。

但中国与罗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从未真正消失过。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忽必烈不仅保留科举制度,还将《大元通制》纳入中华法系;满人入关前就已翻译《三国演义》,乾隆年间更是将《红楼梦》译成满文。这种文化的韧性,让越南在独立千年后,仍用汉字撰写《大越史记全书》;也让朝鲜王朝在万历朝鲜战争后,自发成为小中华。在会安古镇的华人会馆里,我曾看到嘉庆年间的碑刻,上面赫然写着:虽远在南天,不敢忘华夏正朔。

二、现实的棱镜,折射出复杂光谱

表姐在广州天河区租房,楼下就是24小时便利店。奥黛女孩掏出手机,翻出朋友圈里广州标志性建筑的夜景,继续说道,她月薪换算成越南盾,能买三辆当地畅销的摩托车。数据也印证着这种差距:2025年世界城市GDP排名中,广州已超越新加坡,而河内的人均GDP仅为前者的六分之一。但繁荣背后的阴影同样明显:广西的跨境电商正不断挤压河内市场;中越铁路的开通,让老街省的货车司机集体面临转行。

这种矛盾在东南亚社会形成奇特景观:马尼拉女佣怀念中国雇主给予的尊重,而雅加达的排华事件仍在周期性上演。就像罗马用拉丁公民权同化蛮族,中国正通过共建项目编织利益网络。但老挝的铁路债务争议、缅甸的密松大坝抗议,都在提醒着文明扩张需要付出的代价。在胡志明市的中国城,我曾目睹一家中资超市被砸,玻璃橱窗上贴着滚回北方的标语,可店内的越南员工仍在用社交软件向家人炫耀工资单。

三、文明的基因,在血脉里隐秘流淌

离开咖啡馆时,我注意到墙上褪色的宣传画,画面是胡志明主席与毛泽东握手的场景。这种视觉符号所蕴含的力量,远胜于任何理论分析。在顺化皇城的午门,我曾看到越南版的太和殿,就连龙纹雕刻都带着明清官式建筑的影子;在会安古镇的灯笼铺里,老匠人坚持用汉字书写灯谜,即便他根本不懂其中含义。

这种文化渗透的深度,远超政治博弈的层面。当越南学生在短视频平台模仿汉服舞蹈,当韩国偶像团体翻唱经典中文歌曲,当日本动漫不断解构三国故事,东亚文明的DNA正在进行着新的重组。就像罗马帝国崩塌后,基督教成为新的文化粘合剂;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或许也在孕育着新的东亚共识。

四、未来的迷雾中,巨墙如何转身?

如果中国消失了,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分手时,那个一直沉默的男生突然问道。我说我们‬的‬文明‬‬会‬一直‬都在!不是‬吗‬?

他‬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罗马灭亡后的欧洲:蛮族王国们一边争夺罗马正统,一边摧毁罗马的城市文明。但东亚不会重蹈覆辙,因为中华文明的根系早已深植于这片土地。即便没有中央王朝,越南的喃字依然保留汉字结构,朝鲜的谚文仍需汉字标注,日本的年号始终取自中国典籍。在河内的文庙,我看到越南学生在孔子像前许愿,香案上的供品既有越南粽子,也有中式糕点。

这种文明的韧性,或许就是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关键。当欧洲还在争论罗马遗产时,东亚早就在文明交融中找到了共生之道。正如河内的摩托车洪流,看似无序却隐含着某种默契:每辆车都在为整体的流动让路,每声喇叭都在诠释着生存的智慧。在曼谷的唐人街,我曾看到泰王御赐的永镇山河牌坊与清真寺尖塔并肩而立,不同肤色的孩童在中式庙宇前踢足球。

暮色中的还剑湖波光粼粼,湖畔的关帝庙香火鼎盛。香烟缭绕中,我突然明白:中国不是要重建罗马式的帝国,而是要成为文明的熔炉。当越南年轻人用移动支付买咖啡,当老挝农民通过短视频平台学习现代农业,当马来西亚华裔在春节舞龙时加入街舞元素,一种新的东亚文明正在形成——它既非汉唐的复刻,也不是西方的翻版,而是文明交融的新形态。

离开咖啡馆时,那个穿奥黛的女孩突然用中文说:其实我们怕的不是中国强大,而是自己终将变成中国的影子。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所有文明优越论的幻想。或许,真正的复兴不是重建帝国,而是学会与历史和解,在文明的共生中寻找新的可能。就像越南的占婆古塔与法式教堂共存,柬埔寨的吴哥窟与红色高棉纪念馆并立,这种矛盾中的和谐,才是东亚文明最独特的生命力。请记住,在东亚,华夏一直都在!

0 阅读:1
胡北社会

胡北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