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铁瓜
“美国人打三份工还不起学贷,德国人上三天班比上五天挣得多,中国人都在讨论‘躺平’?”近期,中外网友围绕“工作与生存”展开的对比,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一边,美国民众在“打工地狱”中苦苦挣扎;另一边,德国人因独特的制度设计,“被迫躺平”。而中国年轻人,在“卷”与“不卷”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一、美国“卷到死”:学贷、餐贷、打零工,中产梦碎
“我每天从早到晚工作14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却连孩子的校车费都支付不起。”一位美国单亲母亲在社交平台上,用满含绝望的文字,揭开了这个发达国家最为残酷的真相。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在2025年第一季度,大概43%的成年人同时打着两份以上的工。而在背负学贷的年轻人中,70%的人每月偿还学贷的金额,超过了自身收入的三分之一。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连专门用于支付餐饮费用的“餐贷”,都成为了热门业务。纽约一家金融公司透露,2024年,其餐贷用户数量暴增200%,平均贷款金额仅仅500美元,可利率却高得离谱,达到了25%。

制度陷阱:自由市场的“反噬”
美国的最低时薪虽说已经涨到了15美元,但联邦法律允许雇主,对餐饮业服务员等岗位,只支付2.13美元/小时的底薪,其余收入就得靠顾客给的小费。这种看似高薪,实则充满陷阱的薪资模式,导致许多人即便身兼三份工作,在扣除个税后,收入依旧难以负担医保和房租。一名芝加哥的外卖员无奈坦言:“我名义上时薪18美元,可平台不给交社保,只要生一场病,就能让我倾家荡产,陷入绝境。”就拿芝加哥这位外卖员来说,有一次他不小心感冒发烧,本想着扛一扛就过去,可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得不去医院。这一去,几百美元的医药费让他大半个月的辛苦付诸东流,生活瞬间陷入了困境。
二、德国“懒有理”:多干反而亏钱,制度逼人躺平
与美国的“疯狂内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人被制度“按头躺平”。
案例:卡尔的“越努力越穷”
卡尔是柏林的一名清洁工,每月税前月薪2256欧元。按照德国一级税卡扣除个税和社保后,到手就只剩下1625欧元。为了补贴家用,他下班后兼职跑外卖,每小时能挣15欧元。
第一幕:微型工作的“甜蜜陷阱”
要是每个月跑35小时外卖,副业收入就是525欧元,刚好低于556欧元的“微型工作”免税门槛,这样一来,他的总收入能达到2150欧元。
第二幕:多干5小时,倒贴100欧元
有一个月,卡尔想着多赚点钱,就多跑了5小时,收入达到了600欧元。可因为超过了微型工作的上限,他得按照6级税卡的惩罚性税率扣税,还要缴纳全额社保。一番折腾后,副业收入只剩下400欧元,总收入反而减少了。

第三幕:想卷?犯法!
德国《劳动法》明确规定,每周总工时不能超过48小时。卡尔的主业已经占了40小时,副业最多只能再干8小时。要是他强行“卷”到60小时,雇主将面临最高5万欧元的罚款。曾经有雇主想让员工多干活,结果被举报,不仅支付了巨额罚款,还被舆论批评。
低保诱惑:干三天比干五天划算
德国劳工局曾公开算过一笔账:单身者要是每周工作3天,月薪1600欧元,税后能拿到1230欧元,再加上561欧元的低保,实际到手1791欧元;要是工作5天,月薪2700欧元,税后1880欧元,但会失去低保资格。多干两天,月收入仅仅增加89欧元,算下来每小时工资只有1.48欧元,还不如直接“躺平”。
制度悖论:高福利下的“贫困陷阱”
德国公民津贴,也就是低保,在2024年涨到了563欧元,并且还提供住房和取暖补贴。但批评者指出,非全职工作者和低收入者,一旦月薪超过1250欧元,就会失去大部分福利,结果就出现了“工作反而更穷”的怪象。劳动力市场研究员韦伯直言:“很多人发现,上班累死累活赚的钱,还不如舒舒服服领低保。”
三、中国赢在哪?比出来的“幸福感”
“国内月薪5000,购买力秒杀德国2000欧!”一名留学生发布的对比帖,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隐形福利:低物价与强保障
教育成本
德国大学虽然免学费,但每年的生活费高达1.2万欧元,学生兼职时薪只有10 - 12欧元。在中国,公立大学每年学费普遍低于1万元,学校食堂一顿饭只要5 - 8元就能吃得很饱。很多中国大学生,靠着课余时间做兼职,就能轻松解决生活费问题,而德国学生即便努力兼职,也很难攒下钱。

医疗体系
德国医保费占工资的14.6%,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即便如此,自付部分的费用依旧很高。而中国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超过7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超过95%的人口。
工作时长
中国法定周工时40小时,德国是35 - 38小时。但德国兼职者占比25%,而中国灵活就业者可以通过副业无上限增收。
制度弹性:鱼与熊掌可兼得?
一名深圳程序员在网上分享:“我月薪1.5万,周末跑滴滴还能挣3000,这要是在德国,早就被罚得倾家荡产了。”中国虽然没有“微型工作”免税政策,但副业收入只要合法,就能全额留存,而且社保与主职绑定,避免了重复缴纳。
四、争议焦点:福利养懒人,还是逼人勤?
德国的困境,引发了全球的思考:高福利到底应该用来“兜底”,还是“激励”人们奋斗?
支持者
一部分人认为,福利保障了人的尊严,避免了“饥饿鞭策”。瑞典学者就曾表示:“德国低保户也能去看电影、出去旅行,这才是文明社会该有的样子。”
反对者
但也有人批判,这样的制度扭曲了劳动价值观。经济学家林德纳就尖锐地批评:“德国这是在拿纳税人的钱,奖励那些懒惰的人。”

中国启示:寻找第三条路
中国低保标准虽然较低,2025年全国平均每月大概650元,但通过“精准扶贫”配套就业培训,2024年,超过300万低保户实现了就业脱贫。人社部数据显示,兼职者月增收普遍在1000 - 3000元,并且不影响主职社保。
结语:没有完美制度,只有不断改革
美国对市场放任自流,最终酿成了“卷灾”;德国的高福利政策,滋生了“懒癌”。而中国,正在积极摸索“保障与激励”的平衡点。未来,怎样让努力奋斗的人不被制度惩罚,让弱势群体不被社会抛弃,依旧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
今日话题:你愿意选择美国的多劳少得、德国的少劳保底,还是中国的灵活奋斗?评论区等你各抒己见!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劳工局、美国劳工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