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6日,一则来自白宫的政令瞬间掀起全球舆论风暴。
美国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并明确表示该政策将“永久生效”。
这一决定,犹如一记重拳,砸向原本就风云变幻的世界汽车贸易版图: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出口国的车企股价接连下挫,北美地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深陷紧张氛围,而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擦亮眼睛,在尚未明朗的形势中找寻机会。

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基于“国家安全”名义对全球制造业转型进行的一次警示;也有人质疑,这是否会打破全球化原有轨迹,甚至可能引发针对性的报复性关税。
此刻,全球都在关注这场新的贸易摩擦究竟将走向何方。
同样引人深思的是,产业、政治和经济交织在一起,其背后的利益诉求究竟何在?

4月2日起率先对整车加征关税,零部件则在5月3日紧随其后落地,上至发动机、变速箱,下至小小螺丝都难逃此劫。
这次来自白宫的决定,为何在短时间内就被定性为“永久生效”?
在美国政府看来,汽车关税与“国家安全”捆绑在一起,依靠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任何质疑都沦为“危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靶心。
特朗普的表态更为直截了当,称此举是为了“迫使车企回流美国”,进一步稳固铁锈带的就业与政治基本盘,其政治含义不言而喻。

在这背后,许多声音质疑:当“永久性关税”成为未来数年的现实存在,这对于原本依赖全球供应链的整车和零部件商,究竟意味着多大的冲击?
对于绝大多数跨国车企而言,这不仅是成本的陡然飙升,更可能迫使它们重塑核心供应链和战略布局。

德国汽车在全球市场向来占据高端和先进制造的地位,而美国市场所带来的利润,也是德系车企决策层的“心头肉”。
宝马、奔驰、大众集团在北美都有重要布局,全国销量占比至少在20%。

然而这次“关回笼子”策略,却让它们的销售前景骤然蒙上阴影。
关税25%的加征,意味着每辆车的成本上涨数千美元。
日本汽车界同样措手不及,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巨头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不容小觑,其中丰田在北美大面积依赖进口零部件的模式,如今很可能失去竞争动力。
即便美国给予零部件有一定宽限期,但紧随其后的高关税足以让这些企业在未来数月内痛下决策,或转移装配线,或收缩部分中低端车型。

韩国的现代、起亚也没能幸免。
刚刚在东南亚市场站稳脚跟的现代,为降低在美出口风险,只得继续将二维码扫向其他潜在市场,以减轻北美业务失血。
美国本土车企的日子亦不好过。
通用、福特等品牌虽在美国拥有大量装配设施,但不少核心部件仍从墨西哥工厂或者亚洲地区进口。

如今,这部分零配件也在新的关税政策范围之内,并将大幅拉升整车成本,因此两家巨头的股价也在消息发布后双双下滑。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突围似乎渐趋明朗。
其美国本土产能占比接近80%,再次证明了它更“美国制造”,因此在这次严苛的关税加征中相对具备优势。
高端电动车的消费群体或许也愿意为特斯拉的品牌加价,同时竞争对手面临的关税负担让它在市场销量上有望获得进一步增长。

自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速以来,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持续上升,但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仍相对有限。
即便如此,49%的新兴零部件可能依赖美国技术,或者与美国企业有着密切研发合作。
一旦美国收紧这些供应链,中国新能源制造方也可能面临核心技术和配件供给上的压力。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正在加紧布局欧洲和其他新兴市场,策略上更倾向于与德国、法国形成潜在合作或补位关系。

一旦德系豪华品牌的海外生产线有所转移,中国或许能抓住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上升势头,加速自身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领域的突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此番关税手段或许正是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蓄力已久之策”,旨在减缓中国企业出海节奏。
然而,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领域正在经历技术迭代和成本趋平化。
处在变革中的全球市场并不一定是美国一家说了算,这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存在更大的国际化空间。

“一年增收千亿关税”的乐观宣称,特朗普政府高调宣传着这笔得来不易的财政收入,却对消费者可能承担的80%成本闭口不提。
这一关税也可能加剧通胀,使得美国国内的购车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到本土整体消费。
长期看来,“多征税”与“保就业”之间是否能划上等号,尚未可知。
欧盟已经启动对美国的报复性关税预案,日韩也酝酿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申诉。

历史已经证明,双方互征关税往往并不会促进就业,反而会推高商品价格,干扰供应链正常运转。
对美国本土而言,这根看似“保护就业”的大棒,无疑也让众多零配件工厂和下游行业人士手足无措。
事实上,美国国内对这场关税战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
部分底特律车企更倾向于“精准打击”非美零部件进口,而非“一刀切”地对所有进口车辆都征税,他们担心生产链断裂后“自己也会跟着遭殃”。

另一部分共和党传统票仓则愿意相信这是在“保住本国工人饭碗”。
由此可见,美方内部的利益诉求也在持续分化。
结语德日韩车企、美国本土工厂、中国新能源制造商——彼此命运早已紧密关联,想要在这股乱流中独善其身,从现实来看并不容易。
全球范围内,当关税成为经济博弈的武器时,不同国家都在重新评估其供应链与制造实力。
或许,只有真正拥抱开放与合作,才能在重重纷争下寻得转机:“国门越敞,创新越兴盛”,这是多年来的实践经验。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