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党主要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新中国的主要创建者和奉献者,周总理在中国享有重要的地位。
而在1976年,我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周总理在弥留之际,用尽最后的力气,留下了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2000年。
在一次公开场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提及此事,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那么周总理的一生究竟为中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生前又留下怎样的遗言?
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898年,周总理出生在了江苏省山阳县的一户文人家庭。
其父周贻能是个颇有学识的读书人,年轻时曾考中秀才,位居六品,母亲万氏则是料理家事的一把好手,精明干练,办事周到。
因此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年仅四岁的周总理就获得了进入私塾读书的资格,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
但怎奈命途多舛,父亲周贻能因病早早去世,导致家道中落,只留下年幼的周总理和母亲相依为命。
好在伯父周贻赓对他们多为关照,在周总理十岁这年,将其送入了沈阳的学校学习。
在那里周总理第一次接触到了新式教育,并逐渐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后来在南开大学期间,周总理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革命热情。
随即在1917年远渡东洋,在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地研究。
学成归来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周总理对党的创建和组织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五四时期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后来赶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同样也是中共旅欧支部的创建者之一。
期间积极参与了我党早期的很多组织工作。
在1924年回国之后,周总理又马不停蹄地出席了很多许多重要会议,并在领导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说南昌起义的时候,周总理就带领过数万将士们,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党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1933年到1934年间,周总理又和朱元帅一起成功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周总理的当机立断和因地制宜,打破了敌人的围剿计划,为红军的发展和壮大争取了宝贵时间。
此外在解放战争时期,周总理的表现也是十分亮眼。
不仅协助毛主席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而且还参与了多次重要战略决策和指挥,为最终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
而在推动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外交方面,周总理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周总理就一直在国民党统治区长期战斗,全力推动、发展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为了能够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周总理经常外出和各路人士斗智斗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周总理再次不顾个人安危,跟随毛主席前往重庆,和国民党方面进行谈判斗争。
利用自己的外交智慧不断和对方周旋,最终成功签订《双十协定》,为争取国内和平做出了不懈努力。
与此同时,在革命战争时期,周总理一直和国际友人保持交往。
凭借高超的沟通技巧和情商,最大程度地争取到了他们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支持和帮助,塑造了我党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除此之外,周总理的一生也都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为民服务的一生1949年,华夏大地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在亿万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正式成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而周总理在身兼众多重要岗位时,依然坚守前线,一直保持严于律己的作风,勤奋工作,关心群众生活。
就拿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工农业用水量激增,导致北京出现严重缺水状况一事来说,周总理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可谓付出良多。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亲自参与了水资源规划的制定,还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水库和水利设施的想法。
为的就是能最大限度储存和调配水资源。
并且在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周总理尤其关注因工程需要搬迁的居民,对此强调要妥善安置移民,确保他们的住房和生活得到保障。
直到水库建完之后,周总理还会时常过问它的运行情况,确保它能有效解决北京的用水问题。
而在1960年到1962年粮食短缺的时候,周总理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亲自指挥调运粮食,认真审阅每一张粮食报表和计划表,确保各方面的粮食满足应急需要。
除了关心群众生活之外,周总理在抗灾救灾上,同样也是事事以人民为先。
例如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地震,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周总理就召集人手进行处理。
并且不顾危险第二天亲自赶往灾区,冒着余震风险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期间面对受伤的百姓,周总理还自掏腰包,给他们安排了最好的医治方式,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希望、重新振作。
他的话语如同春风般抚平了灾区人民的恐慌。
还有一次,周总理因患癌症,在1975年刚刚做完第三次大手术,但仍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
当时这些工人由于因工作环境等原因,被爆出大多患上了严重的肺癌。
而得知消息后的周总理,不顾自己刚做完手术还在治疗台上的身体,醒来的第一时间就是找来负责此事的党委书记李冰。
让她马上解决个旧下井矿工肺癌防治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周总理为了能够真实感受基层民情,他还多次深入基层调研。
比如说1958年,他就专程前往广东新会,和当地农民周汉华交流水稻和高粱杂交的情况,了解农民的困难与需求。
同时每次在下基层调研的时候,周总理从来没有自视过高的姿态,反而随时留心观察群众,一有机会就躬身朝他们求教。
当有人对其表示不解询问之时,周总理总会表示,群众中有许多学习的经验,作为干部更应该朝他们看齐。
这么多年来,周总理始终将自己看作是人民的“服务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也是如此。
临终遗言自1972年5月周总理被确诊为膀胱癌后,他的身体就每况愈下。
即使中间做了十几次手术,也只能起到延缓作用,无法从根本上治疗好病症。
到了1976年之时,周总理已经是癌症晚期,身体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无法进食。
只能依靠输液来维持生命,身体下部也插了七八条管子,疼痛难忍。
但尽管身体状况如此糟糕,周总理仍然坚持工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关心国家大事,听取汇报,处理政务。
直到1月7日这夜。
昏迷已久的周总理微微睁开眼,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嘱咐身边的吴大夫,告诉他自己没事,劝他去照顾比自己更需要医生的病人。
而这也正是周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其中蕴含了周总理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
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也依然关心着其他病人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安危。
这种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到了无数人,也成为了周总理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深深地触动了同为国家领导人的朱镕基,让他感受到了周总理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的忠诚。
并且在朱镕基的工作生涯中,他也一直将周总理视为榜样。
其高尚品德和卓越贡献激烈着他不断前行,所以2000年在参观周恩来纪念馆的时候,当讲解员讲到周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时,朱镕基泪流满面,认为其遗愿和精神也是当下国家干部所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而事实上,除了生前所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之外,周总理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也同样让人颇为动容。
按照其遗愿,在周总理去世后并没有举行追悼会。
这主要是因为他希望人们能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去,不要因为自己的去世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影响。
此外,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将自己的遗体火化,并且留下遗言,希望能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和江河之中。
这背后蕴含的周总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同时也给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观,让自1956年倡导的火葬制度能够更好地实施下去。
毕竟当时由于传统思想的禁锢,火葬制度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被人们所接受。
但周总理带头将自己遗体火化的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众思想的转化。
在其去世之后,邓颖超按照周总理的遗愿,将他的骨灰分装在了4个袋子里,分别撒在了北京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山东黄河入口处。
纵观周总理的一生,无论是作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他都用实践和行动完美地体现了一名党员应有的操守。
虽然如今他已经逝去,但周总理的思想和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行